心理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7千字
字数
2020-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国外对隐喻的研究,已从传统的修辞学,进入当代的认知科学。
内容简介
从认知的视角,本书主要探讨了隐喻、语言和认知的关系;隐喻的实质;隐喻和认知;隐喻的理解;隐喻的应用和我国的隐喻研究。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跨学科的,涉及语言学、认知科学、修辞学、哲学、符号学、美学、逻辑学、语用学、心理学、计算科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应用并重,以阐明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哲理,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进行中外比较,以唤起学者在继承发扬我国传统的基础上,关注本学科的新动向。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二版前言
- 第一版前言
- 一、 绪论
- 第一章 语言·隐喻·认知
- 1.1 引言
- 1.2 语言与认知
- 1.3 语言与隐喻
- 1.4 隐喻与认知
- 1.5 小结
- 二、 隐喻的实质
- 第二章 替代论
- 2.1 隐喻的实质
- 2.2 替代
- 2.3 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类型
- 2.4 质疑和讨论
- 第三章 比较论
- 3.1 定义
- 3.2 类推和明喻
- 3.3 比较理论
- 3.4 质疑和讨论
- 第四章 互动论
- 4.1 引言
- 4.2 隐喻与意义
- 4.3 本体与喻源的互动
- 4.4 质疑和讨论
- 第五章 创新论
- 5.1 聚焦和义框
- 5.2 分裂指称
- 5.3 相似点
- 5.4 映射论和概念合成论
- 三、 隐喻与认知
- 第六章 传导隐喻
- 6.1 基本理论
- 6.2 传导隐喻的思想渊源
- 6.3 传导隐喻理论的作用
- 6.4 质疑和讨论
- 6.5 结束语
- 第七章 概念隐喻
- 7.1 莱可夫的治学思想
- 7.2 隐喻概念
- 7.3 概念隐喻研究的发展
- 7.4 质疑和讨论
- 第八章 基本隐喻
- 8.1 从诗性隐喻到基本隐喻
- 8.2 映现
- 8.3 质疑和讨论
- 第九章 诗性隐喻
- 9.1 原创性
- 9.2 在不可能性掩盖下的真实性
- 9.3 义域的不一致性
- 9.4 跨域性
- 9.5 美学性
- 9.6 趣味性与互动性
- 9.7 符号的完整性
- 9.9 质疑和讨论
- 第十章 根隐喻
- 10.1 派帕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
- 10.2 根隐喻理论
- 10.3 世界假设理论
- 10.4 世界假设的分类
- 10.5 根隐喻理论的应用
- 10.6 质疑和讨论
- 四、 隐喻的理解和应用
- 第十一章 言语行为与本义
- 11.1 引言
- 11.2 格莱斯和舍尔的观点
- 11.3 质疑和讨论
- 11.4 结束语
- 第十二章 隐喻能力
- 12.1 隐喻能力
- 12.2 涉及隐喻能力的有关元素
- 12.3 国内研究进展
- 12.4 结束语
- 第十三章 计算理论
- 13.1 隐喻计算
- 13.2 马丁的基本观点
- 13.3 MIDAS模型
- 13.4 质疑和讨论
- 13.5 其他模型
- 第十四章 语法隐喻
- 14.1 古典时期的语法隐喻
- 14.2 中世纪的语法隐喻
- 14.3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
- 14.4 美国功能主义:象似性、语法化和概念化隐喻
- 14.5 结束语
- 第十五章 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
- 15.1 元功能和层次
- 15.2 元功能中的语篇隐喻
- 15.3 一致性
- 15.4 雅式和土式
- 15.5 概念隐喻和名词化
- 15.6 语法隐喻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 15.7 国内研究
- 第十六章 科学理论新发现与语言学新思维
- 16.1 自然科学和隐喻学的关系
- 16.2 牛顿力学的式微给近代语言学的启示
- 16.3 科学理论的新发现
- 16.4 戈特利观点的可取之处
- 16.5 对戈特利观点的质疑
- 16.6 结束语
- 第十七章 隐喻与文体
- 17.1 界定
- 17.2 常规隐喻和非常规隐喻
- 17.3 隐喻可构成一个语篇的文体特征
- 17.4 隐喻可构成作家文体风格的特征
- 17.5 隐喻可构成某些体裁文体特征的要素
- 17.6 隐喻可构成时代风格特征的要素
- 17.7 结束语
- 第十八章 隐喻与翻译
- 18.1 引言
- 18.2 隐喻翻译的传统方法
- 18.3 有理论导向的隐喻翻译
- 五、 中国隐喻研究
- 第十九章 中国的比喻理论
- 19.1 中国比喻理论的发展
- 19.2 比喻的成分
- 19.3 比喻的分类
- 19.4 比喻的功能
- 19.5 比喻的评价标准
- 19.6 结束语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