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7千字
字数
2021-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探讨双重叙事进程的专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系统深入地探讨由“隐性进程”和情节发展构成的“双重叙事动力”。
内容简介
由情节发展和“隐性进程”构成的“双重叙事进程”是本书作者在国内外首创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模式。这是世界上对“双重叙事进程”展开系统理论探讨和实际分析的专著。它突破了从古至今聚焦于情节发展的叙事研究传统的束缚,将视野拓展到与情节并列前行的“隐性进程”,并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本书上篇从七个方面切入,建构了自己独创的理论体系。尽管这一理论可用于不同文类和不同媒介中含有双重叙事进程的作品,但为了系统阐释一个文类,下篇的“作品分析”聚焦于西方经典短篇小说,既揭示出不同作者如何建构双重叙事进程,也揭示出同一作者如何采用不同方法创造双重叙事进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绪论
- 上篇 理论探讨
- 第一章 隐性进程与以往深层或反讽意义之不同
- 第一节 “隐性进程”的独特性
- 第二节 “隐性进程”的反讽与通常反讽之差异
- 第二章 隐性进程和情节发展的不同互动关系
- 第一节 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互为补充
- 第二节 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互为颠覆
- 第三章 双重进程被忽略的原因和挖掘方法
- 第一节 忽略双重进程的各种原因
- 第二节 如何挖掘双重进程?
- 第四章 双重表意轨道与文体学模式的重构
- 第一节 标题的双重或多重意义
- 第二节 正文文字的双重或多重意义
- 第三节 不同进程中文字的不同重要性
- 第四节 对文体学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 第五章 双重进程与叙事学模式的重构
- 第一节 叙事学理论的局限性
- 第二节 事件结构和人物形象模式的重构
- 第三节 不可靠叙述和叙事距离模式的重构
- 第四节 其他叙事研究模式的重构
- 第六章 当代修辞叙事理论:禁锢、潜能与重构
- 第一节 文字技巧:排斥与兼顾
- 第二节 历史语境:关注的潜能
- 第三节 “隐含作者”和“作者的读者”:拓展和重构
- 第七章 双重进程与翻译:挑战与变革
- 第一节 双重进程在翻译中受到的损伤
- 第二节 双重进程所要求的翻译领域的变革
- 下篇 作品分析
- 第八章 《判决》:情节冲突背后隐藏的冲突
- 第一节 关于朋友的思考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 第二节 父子互动部分的双重叙事进程
- 第三节 结尾部分的双重叙事进程
- 第四节 情节发展与隐性进程
- 结语
- 第九章 《空中骑士》:反战主题背后的履职重要性
- 第一节 开头部分的双重叙事进程
- 第二节 中间部分的双重叙事进程
- 第三节 结尾部分的双重叙事进程
- 第四节 不同隐含作者对待履职的不同立场
- 结语
- 第十章 《一双丝袜》:异向性的三重叙事动力
- 第一节 三重叙事动力之概要
- 第二节 标题和开头的三重叙事动力
- 第三节 中间部分的三重叙事动力
- 第四节 结尾部分的三重叙事动力
- 结语
- 第十一章 《泄密的心》:同向性的三重叙事动力
- 第一节 坡的小说观与诗歌观的区别
- 第二节 情节发展和隐性进程之一
- 第三节 与语境相连的隐性进程之二
- 第四节 先前批评之批评
- 第十二章 《心理》:双向暗恋背后的单向投射
- 第一节 批评界先前的阐释
- 第二节 开头部分的双重叙事进程
- 第三节 中间部分的双重叙事进程
- 第四节 结尾部分的双重叙事进程
- 结语
- 第十三章 《莳萝泡菜》:单轨反讽背后的双轨反讽
- 第一节 双轨反讽的关键片段
- 第二节 贯穿全文的双重叙事动力
- 第三节 现有批评的局限性
- 结语
- 第十四章 《苍蝇》:象征情节背后对个人的反讽
- 第一节 批评界先前的阐释
- 第二节 第一幕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 第三节 第二幕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 第四节 第三幕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 第五节 隐性进程和情节发展各自的片面性
- 第十五章 《巴克妈妈的一生》:苦难煎熬背后的社会性别转换
- 第一节 情节背后的隐性进程
- 第二节 与契诃夫《苦恼》的本质差异
- 第三节 隐性进程与性别政治
- 第四节 先前批评之批评
- 结语
- 结语
- 引用文献
- 主要人名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