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完整传记。

内容简介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作为鲁迅的旧式太太,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朱安留下的话语不多,但句句都令人震撼,耐人寻味。她凄风苦雨的一生给世人留下许多回味。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是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完整传记,作者乔丽华通过走访朱氏后人,实地勘查采访,钩沉相关史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忆,运用报刊资料、回忆录、文物、生活等资料,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轨迹,探讨了她对鲁迅的影响,更难得的是,让我们依稀听见了这样一位女性的无声之声。

目录

  • 版权信息
  • 插图
  • 推荐序
  • 再版前言
  • 序章 “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 母亲的礼物
  • 家世——丁家弄朱宅
  • 婚约——1899年前后
  • 洞房——母亲的礼物
  • 独守——婚后的处境
  • 惜别——举家迁居北京
  • 落地的蜗牛
  • 死寂——名存实亡的家
  • 深渊——落地的蜗牛
  • 家用账——真实的重担
  • 书信——与上海的距离
  • 悲伤——鲁迅去世
  • 苦境——西三条的女主人
  • 尾声——祥林嫂的梦
  • 附录一 朱安家世简表
  • 附录二 鲁迅家用账(公历1923年8月2日至1926年2月11日)
  • 附录三 抗战后北平《世界日报》“明珠”版有关朱安的报道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神坛上的鲁迅,泥潭里的朱安

    这是鲁迅原配夫人朱安唯一的一本完整传记。也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惨最令人唏嘘的传记,没有之一。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眼泪直接下来了。现在每看一次书名心里都还是会咯噔一下。它无论是从鲁迅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女性研究,伦理研究、或者是传记文学的角度,都值得一看。许广平曾经在给鲁迅的信里,说朱安是旧社会留给鲁迅的遗产。朱安自己也曾说 “我也是鲁迅遗物”。但是,作为鲁迅的遗物,朱安并没有像鲁迅其他遗物一样,被妥善保管和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她甚至成为了研究禁区,原因很简单,朱安会损坏鲁迅的形象。一个是文学革命先驱,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一个是没有受过教育,缠着小脚,思想封闭落伍的旧式太太;一个是被供在神坛上的鲁迅;一个是挣扎在泥潭里的朱安。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朱安一直都是一个 “弃妇” 的形象。不仅是鲁迅的弃妇,也是历史的弃妇。幸运的是这本书,让朱安终于在鲁迅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身上,争取到了一点应该属于她的历史的记忆和声音。尽管她的历史,是寂寞的悲剧的历史。朱安一直到 28 岁,才在鲁迅母亲的安排下,和鲁迅成婚。结婚当天,裹小脚的朱安,故意穿了一双比较大的绣花鞋,假装大脚,结果一只鞋从轿子里掉了出去;在宾客送新郎新娘上楼梯的时候,鲁迅的一只鞋子也被人踩掉了。后来这成为了两家人互相埋怨的借口,认为他们婚后过不到一起,就是因为婚礼当天对方掉鞋子不吉利。婚后的第二天,鲁迅就一个人睡到了书房,第四天就远赴日本留学。即使后来回国,两人在生活中也是形同陌路。鲁迅对朱安一直保持着极其疏离的状态。书里有一段,讲到他俩一天中惟一产生交流的几个时刻:第一次是早上,朱安喊鲁迅起床或者吃饭,鲁迅回答一声:“哼。” 第二次是睡觉前,朱安问鲁迅关不关过道的门。鲁迅回答一句:“关”,或者 “不关”。第三次是朱安索要家用钱。鲁迅问:“要多少”?然后照付。顶多再问一下家里什么东西要不要添要不要买?很难想象夫妻之间是这样的状态。因此也有人说鲁迅 “冷暴力”。但这种状态,就是他在文章里说过的 “无所爱的悲哀”。鲁迅曾经对好友说过一句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这是鲁迅对朱安的态度。那朱安对鲁迅抱有的,又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是今天我们认为的爱情吗?我倒觉得不太是,只是一种旧社会女性的宿命罢了。嫁到了周家,那就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不过作为女人,朱安对鲁迅还是有情感需求的。她也为此做过很多努力。比如偷偷跟当时新时代的女学生们学体操,甚至剪去了自己老式的发髻。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朱安会从饭菜的剩余来判断鲁迅喜欢吃什么,如果一个菜吃剩得不多或者吃光了,那鲁迅一定很喜欢,下次做菜的时候,她就会多做一些。朱安以为鲁迅对她的态度是会慢慢改变的,但一个人的出现,把这种可能性降为零。这个人就是许广平。某天晚上,朱安看到鲁迅替借住在家中的许广平剪头发。她第一次发现,原来一向冷峻的鲁迅也有如此柔情的一面。这一刻,朱安对鲁迅的期待,大概全湮灭了。她说:“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朱安和鲁迅其实同样都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但鲁迅作为男人,终究比朱安幸运很多,选择也更多。他后来有了许广平,有了爱情,有了孩子,有了自己的生活。而朱安,至死都被困在了这段婚姻里面。落得了个 “无爱无性无子无根” 的结局。 一生没有得到过鲁迅的一丝爱怜,这是无爱;没有和鲁迅有过真正的夫妻之实,这是无性;更谈不上为周家生下一儿半女,这是无子;最让人唏嘘的,还是无根,就是朱安的身后事。朱安作为一个旧式女性,对自己的身后事有很多安排。比如要穿什么样的衣服,用什么样的寿材,按习俗还要焚香念佛供水饭等等,而她最大的心愿还是希望能和鲁迅合葬。但最后,她不仅没能够葬在鲁迅身边,也没能葬在她婆婆身边,而是被临时安葬在了北京保福寺。结果到了特殊时期,朱安的坟墓也被夷为平地。这对一个如此注重死后世界的人来说,未免太残忍了。至此,朱安留在人间的最后一点痕迹,也消失不见了。谁来为朱安悲剧的一生负责?谁来为这样一个悲剧的生命负责?是包办婚姻的鲁迅母亲?冷漠的鲁迅?还是新式女性许广平?或者是鲁迅说的 “妨碍人类享受正当幸福的一切旧制度、旧观念、旧习俗”?是,也不是。在读这本书之前,甚至是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朱安的同情,让我对鲁迅母亲,鲁迅以及许广平都一度产生过很深的偏见和误解。至少我觉得,朱安的不幸,他们都是有责任的。可是读完这本书,我的这些偏见都被打破了。这本书虽然作为朱安个人的传记,但作者站在了一个很客观的立场之上,并没有因此就对其他人有很偏颇的评价和想象。读完反而会发现,不管是鲁迅,还是许广平,或者鲁迅的母亲,都是很好的人,她们为朱安提供了物质上的安全感,生活上也非常尊重她。这一点,朱安自己也承认,她说:“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维持我,不断寄钱来。她的确是个好人…… 这让我想到木心的一句诗: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百年过后,时过境迁,没有一个所谓具体的敌人,只能对着历史开个空枪。尽管我不喜欢这种对着历史开空枪的感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眼泪,而女人们的眼泪却是不为外人道的。朱安的一生实苦,记者在她死后写的这句:“朱夫人寂寞的活着,又寂寞的死去,寂寞的世界里,少了这样一个寂寞的人。” 这样的人生怪谁好呢?最后只能怪命运了。还好,有了这样一本传记,多少算是对朱安或想了解朱安的人的一种慰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朱安哭诉 “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这句话,看我得心酸不已。跳出 “伟人光圈”,作为女性读者,我是非常同情朱安女士的;也感谢本书作者乔丽华女士,您并未向前言中说的 “偏向朱安女士”,您只是站在了女性的立场,以女性的视角对女性的命运加以了关注和思考。朱安作为鲁迅发妻,看似从未 “抛弃”,实则从未 “接纳”;对外,没有面上的荣光;对内,也仅有在 “娘娘” 面前还有一点点的存在感;婚后 41 年中,不仅无性无爱、无儿无女,连基础沟通也很少;别说丈夫的关爱了,就是 “娘娘” 身边的保姆么。通篇读下来,鲁迅先生从一开始就没想要去真正了解她、接纳她,既然不爱就不要答应娶她啊,放过人家不行么?既然娶了,那就先聊些她能听懂的话题、慢慢培养 “共同话题” 啊。换位思考一下,若朱安女士是留日归来的新女性,你则是旧家庭培养的大少爷,她天天跟你讲日本好吃的、好玩的,你是什么感觉?同样,许广平女士的信件水平也是厉害的。人家在北平生活有压力才考虑卖藏书,如果你真心愿意给予帮助或不想帮助,就直说 “我帮你” 或 “我帮不动”,可信中写的却是:“鲁迅先生直系亲属没有几人,你年纪又那么大了,我还比较年轻,可以多挨些苦。我愿意自己更苦些,尽可能办到的照顾你,一定设尽方法筹款汇寄。你一个月最省要多少钱才能维持呢?请实在告诉我。虽则我这里生活负担比你重得多:你只自己,我们是二人;你住的是自己房子,我们要租赁;你旁边有作人二叔,他有地位,有财力,也比我们旁边建人三叔清贫自顾不暇好得多。” 讲真,真的有点 “茶”,换谁看了也都不好意思再开口什么的~书是好书,若非有杨绛先生的推荐,我学校毕业后还真不主动去读与鲁和许有关的作品(纯个人行为和喜好,勿喷),但本书、换个角度,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领读文化

        北京领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7年1月份,一家年轻有活力,并拥有资深出版团队和丰厚内容资源的内容策划、营销推广与发行公司,致力于用理性态度、市场眼光、匠人手艺,为城市中产者提供高品质图书及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