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大师理论与经典案例,带你探寻质量管理的历史基因。

内容简介

本书以制造业发展为背景,阐述现代质量理念的变迁路径,结合大师理论与经典案例,回溯质量管理的历史基因。

质量是制造之本、强国之路,也是工业制造与人类文明交织发展的印记。在每个质量神话的背后,则是科学实践与管理艺术的无数次碰撞。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发现遥远的记忆(1920年前)
  • 第一节 物勒工名:工匠精神的背面
  • 第二节 工业革命不能只靠“瓦特”
  • 第三节 互换性和可靠性的百年基因
  • 第四节 耻辱标签的背后
  • 第五节 德国质量的两大旋律
  • 第六节 用国王的胳膊来计量
  • 第二章 寻找制造的基石(1920—1949年)
  • 第一节 女士品茶,无所事事的游戏?
  • 第二节 孕育质量之花的沃土
  • 第三节 两大源头,百年流派
  • 第四节 汽车创造了阶层
  • 第五节 枯燥是数学家的神曲
  • 第三章 转动国家的轮盘(1950—1979年)
  • 第一节 “西方三贤士”的礼物
  • 第二节 两个美国人的想法
  • 第三节 被低估的本土派
  • 第四节 螺旋上升的扶手与阶梯
  • 第五节 学术与产业的觥筹交错
  • 第六节 离不开的制造系统
  • 第七节 德国制造界的沉默
  • 第八节 中国“三个三”的理论
  • 第四章 聆听大师的神话(1980—1989年)
  • 第一节 日本引发的恐慌
  • 第二节 石川馨的“十八般武器”
  • 第三节 “戴明十四点”
  • 第四节 田口设计让关口前移
  • 第五节 像蜜蜂一样勤劳的德国马辛
  • 第六节 堪称“印象派”的狩野纪昭
  • 第七节 费根鲍姆让总统注意到了质量
  • 第八节 朱兰构建了庄严的秩序
  • 第九节 克劳士比说“质量是免费的”
  • 第十节 用改善覆盖一切
  • 第十一节 美国实施了六西格玛和2毫米工程
  • 第十二节 中国的全面耕耘
  • 第五章 走向全球化的企业家(1990—1999年)
  • 第一节 全球化,开始啦
  • 第二节 给个定义可真难
  • 第三节 不同人的视角
  • 第四节 质量与战略
  • 第五节 人人都爱六西格玛
  • 第六节 质量印象不匹配
  • 第七节 认证体系走向巅峰
  • 第八节 软件的战场
  • 第九节 日本灯泡和弹簧
  • 第十节 沉默的欧洲
  • 第十一节 中国的热点
  • 第六章 掀起超级工厂浪潮(2000—2014年)
  • 第一节 中国制造担当主角
  • 第二节 更有力的质量十字扳手
  • 第三节 国家质量奖
  • 第四节 退化清零的本性
  • 第五节 证书的烦恼
  • 第六节 安全事故
  • 第七节 好制造必有严质量
  • 第八节 等待新的理论明星
  • 第七章 开启新质量思维(2015年后)
  • 第一节 制造形态何处去
  • 第二节 质量是条洄游的鱼
  • 第三节 从敏捷开发到敏捷质量
  • 第四节 早鸟质量
  • 第五节 产品孤儿
  • 第六节 数字化质量
  • 第七节 百年质量天空
  • 质量简史大事记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建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传播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