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用户推荐指数
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19-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韦伯倾注毕生心血之作,多位韦伯专家导读注释,一部社会学大全,理解现代文明的经典巨著。
内容简介
《经济与社会》原著共两卷,英文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本书被众多学者推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著作。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他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又分别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思想。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韦伯的研究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东西古今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理性化”这一特质,以此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
目录
-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
- 版权信息
- 缩略语列表
- 1978年再版前言
- 前言
- 导读
- 1. 断语
- 2. 社会学理论、比较研究和历史说明
- 3. 中世纪贸易公司的法律形式
- 4. 古代日耳曼历史上的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
- 5. 罗马帝国与德意志帝国
- 6. 古代的经济理论
- 7. 古代的政治类型学
- 8. 韦伯对未来的预见及其学院派政治学
- 9. 《经济与社会》的计划
- 10. 《经济与社会》的结构
- 11. 韦伯的政治著述
- 12. 关于《经济与社会》的编译
- 13. 鸣谢
- 第一部分 概念讲解
- 第一章 社会学基本术语
- 篇首提示
- 一、社会学及社会行动的定义
- 二、社会行动的类型
- 三、社会关系的概念
- 四、行动取向的类型:习惯、习俗、自我利益
- 五、正当性秩序
- 六、正当性秩序的类型:惯例与法律
- 七、正当性的基础:传统、信仰、成文法规
- 八、冲突、竞争、选择
- 九、共同体关系与联合体关系
- 十、开放的与封闭的关系
- 十一、社会行动的归责:代表与相互负责
- 十二、组织
- 十三、组织的秩序:同意与强加
- 十四、行政型秩序和调整型秩序
- 十五、经营,正式组织,自愿与强制型联合体
- 十六、权力与支配
- 十七、政治组织与僧侣政治组织
- 第二章 社会学的经济行动诸范畴
- 篇首提示
- 一、经济行动的概念
- 二、效用的概念
- 三、行动的经济取向模式
- 四、理性经济行动的典型举措
- 五、经济组织的类型
- 六、交换媒介、支付手段、货币
- 七、货币使用的主要结果以及信贷
- 八、市场
- 九、经济行动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
- 十、货币核算的合理性。管理和预算
- 十一、营利的概念与类型。资本的作用
- 十二、实物形式的计算
- 十三、货币经济形式合理性的实质条件
- 十四、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 十五、劳动的经济分工类型
- 十六、劳动的技术分工类型
- 十七、劳动的技术分工类型(续)
- 十八、劳动分工的社会表现
- 十九、劳动分工的社会表现(续)
- 二十、劳动分工的社会表现:对物质生产资料的占用
- 二十一、劳动分工的社会表现:对管理功能的占用
- 二十二、对劳动者生产资料的剥夺
- 二十三、对劳动者生产资料的剥夺(续)
- 二十四、职业概念与职业结构类型
- 二十四a、占用及市场关系的主要形式
- 二十五、劳动生产率的可计算性所依据的诸条件
- 二十六、共产主义的若干形态
- 二十七、资本货物与资本核算
- 二十八、贸易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 二十九、贸易概念以及贸易的主要形式(续)
- 二十九a、贸易概念以及贸易的主要形式(续)
- 三十、资本核算达到最高度形式合理性的若干条件
- 三十一、资本主义营利取向的主要模式
- 三十二、现代国家的币制以及不同的币种:通货
- 三十三、限定货币
- 三十四、纸钞
- 三十五、货币的形式效力和实质效力
- 三十六、货币政策的方法与目标
- 三十六a、补论:《国家货币理论》评注
- 三十七、政治实体对经济秩序的非货币意义
- 三十八、政治实体的财政
- 三十九、公共财政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影响
- 四十、经济因素对组织形成过程的影响
- 四十一、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
- 第三章 正当支配的类型
- (一)正当性的基础
- 一、支配与正当性
- 二、权威的三种纯粹类型
- (二)辅之以官僚行政班子的合法权威
- 三、合法权威的纯粹类型
- 四、合法权威的纯粹类型(续)
- 五、独断式官僚制
- (三)传统型权威
- 六、纯粹类型
- 七、纯粹类型(续)
- 七a、老人统治、家长制与家产制
- 八、家产制生计:俸饷与封地
- 九、等级式支配及其权力的划分
- 九a、传统型支配与经济
- (四)超凡魅力权威
- 十、超凡魅力权威与超凡魅力共同体
- (五)超凡魅力的程式化
- 十一、超凡魅力共同体的出现和继承问题
- 十二、超凡魅力班子的占用类型
- 十二a、身份荣誉和权威的正当化
- (六)封建制
- 十二b、西方的封建制及其与家产制的冲突
- 十二c、食禄封建制与其他变体
- 十三、不同类型权威的组合
- (七)超凡魅力沿着民主方向的变革
- 十四、民主性质的正当性、公民投票产生的领袖与当选官员
- (八)团契与权力的划分
- 十五、团契的类型与权力划分的类型
- 十六、根据功能对权力的具体划分
- 十七、政治上的三权分立与经济的关系
- (九)政党
- 十八、定义和特征
- (十)直接民主与代议制行政
- 十九、直接民主与显贵行政的条件
- 二十、显贵行政
- (十一)代表
- 二十一、主要形式与特征
- 二十二、由利益集团代理人构成的代表
- 第四章 身份群体与阶级
- 一、阶级状况与阶级的类型
- 二、有产阶级
- 三、商业阶级
- 四、社会阶级
- 五、身份与身份群体
- 第二部分 经济以及规范性权力和实际权力的角斗场
- 第一章 经济制度与社会规范
- 一、法律秩序与经济秩序
- 二、法律、惯例和习俗
- 三、《答鲁道夫·施塔姆勒》补论
- 四、法律与经济的最一般关系概述
- 第二章 有组织群体的经济关系
- 一、经济行动与经济能动性群体
- 二、开放的与封闭的经济关系
- 三、群体的结构与经济利益:垄断主义和扩张主义倾向
- 四、经济能动性群体满足需求的五种类型
- 五、满足需求以及税收对资本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影响
- 第三章 家族、邻里与亲属群体
- 一、家族:家庭的、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休戚与共
- 二、邻里:不带感情色彩的经济博爱
- 三、家族中两性关系的调整
- 四、亲属群体及其对家族的经济影响
- 第四章 家族、经营与大庄园
- 一、经济、军事及政治群体对共同财产法和家族继承权的影响
- 二、家族的解体:计算精神的发展及现代资本主义经营的兴起
- 三、另一种发展:大庄园
- 第五章 种族群体
- 一、“种族”成员
- 二、对共同种族渊源的信仰:多种社会根源和理论歧义
- 三、部落与政治共同体:“种族群体”概念的无效性
- 四、民族性与文化声望
- 第六章 宗教群体(宗教社会学)
- (一)宗教的起源
- 一、宗教行动与巫术行动本初的现世取向
- 二、对精灵、魔鬼与灵魂的信仰
- 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
- 四、众神与功能神
- 五、祖先崇拜与家长的祭司地位
- 六、政治神与地方神
- 七、与日常宗教需求及政治组织有关的普救论和一神教
- (二)巫术与宗教
- 一、巫术强制与祈求、祈祷和献祭
- 二、祭司与巫师的分化
- 三、对诸神与魔鬼之成败的反应
- 四、道德之神以及对他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 五、宗教伦理的巫术起源和禁忌的理性化
- 六、禁忌规范:图腾崇拜与共餐制
- 七、种姓禁忌、职业等级伦理、资本主义
- 八、从巫术伦理到良心、罪与救赎
- (三)先知
- 一、先知对祭司与巫师
- 二、先知与立法者
- 三、先知与道德导师
- 四、神秘教义传播者与导师
- 五、道德预言和样板式预言
- 六、先知启示的性质:作为一个有意义整体的世界
- (四)先知与祭司之间的会众
- 一、会众:恒定的俗众联合体
- 二、经文、教义和圣典宗教
- 三、作为先知宗教之结果的布道与教牧关怀
- (五)农民、贵族与中产阶级的宗教倾向
- 一、农民的宗教以及对它的意识形态美化
- 二、贵族对宗教的漠视以及缘何为信仰而战
- 三、官僚对宗教的漠视
- 四、资产阶级的狂热虔诚与经济理性主义
- (六)非特权阶层的宗教
- 一、手工艺人对待会众宗教和救赎宗教的倾向
- 二、奴隶、短工和现代无产者的宗教惰性
- 三、救赎宗教从特权阶层向非特权阶层的发展
- 四、非特权阶层中妇女的宗教平等
- 五、救赎宗教对高等与下等阶层的不同功能:正当性与补偿
- 六、贱民民族与不平感:犹太教与印度教
- (七)理智主义、知识分子和救赎宗教
- 一、祭司与僧侣:理智主义的宗教阐释者
- 二、作为宗教革新者的高层知识分子
- 三、特权阶层的政治衰微和知识分子的遁世倾向
- 四、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贱民理智主义的宗教影响
- 五、古代犹太教:上等与下等阶层的理智主义
- 六、早期基督教的主流倾向:反理智主义
- 七、中世纪基督教的精英理智主义和大众理智主义
- 八、现代理智主义身份群体和世俗的救赎意识形态
- (八)神正论、救赎与再生
- 一、神正论与末世论
- 二、得救预定论和天命
- 三、神正论的其他解决办法:二元论和灵魂转世
- 四、救赎:今世与来世
- (九)通过信教者的努力而得救
- 一、通过仪式而得救
- 二、通过善举而得救
- 三、通过自我完善而得救
- 四、恩宠的确定性和宗教精英
- (十)禁欲主义、神秘主义与得救
- 一、拒世的与入世的禁欲主义
- 二、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
- 三、东方与西方救赎的决定性差异
- (十一)救世神学或外来的救赎
- 一、通过救世主的化身和通过机构恩宠而得救
- 二、仅仅通过信仰而得救及其反理智主义后果
- 三、通过信仰得救预定论而得救
- (十二)宗教伦理与尘世:经济
- 一、尘世美德与终极目的伦理
- 二、家庭孝道、邻里相助以及补偿
- 三、布施、兄弟之爱和保护弱者
- 四、宗教伦理、经济理性和高利贷问题
- (十三)宗教伦理与尘世:政治
- 一、从政治顺从到反政治的拒世
- 二、道德观与政治的紧张和妥协
- 三、自然法与职业伦理
- (十四)宗教伦理与尘世:性与艺术
- 一、纵欲和禁欲
- 二、婚姻和妇女的宗教地位
- 三、伦理宗教和艺术的紧张关系
- (十五)各大宗教与尘世
- 一、犹太教与资本主义
- 二、犹太教的理性主义和清教的禁欲主义
- 三、伊斯兰教的现世性及其经济伦理
- 四、佛教的来世性及其经济后果
- 五、耶稣对尘世的冷漠
- 第七章 市场的非人格性及市场伦理(未竟稿)
-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
- 版权信息
-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册)
- 缩略语列表
- 第八章 经济与法律(法律社会学)
- (一)实体法诸领域
- 一、公法与私法
- 二、授权法和规章制度
- 三、“统治”与“行政”
- 四、刑法与私法
- 五、侵权与犯罪
- 六、统治权
- 七、对权力的限制和权力的分立
- 八、实体法与程序
- 九、法律思想的诸范畴
- (二)权利的创设形式
- 一、“法律命题”的逻辑范畴——自由与权力——契约自由
- 二、契约自由的发展——“身份契约”与“目的契约”——目的契约的历史渊源
- 三、对可诉契约的制度辅助:代理、转让、流通契据
- 四、对契约自由的限制
- 五、契约对当事各方以外的影响之范围——“特别法”
- 六、联合体契约——法律人格
- 七、自由与强制
- (三)法律规范的出现与创设
- 一、新法律规范的出现——习惯法理论解释之不足
- 二、法律规范的出现与发展过程中当事人实践的作用
- 三、从无理性裁判到制定法的出现
- 四、新法律通过从上面强加而发展
- 五、立法手段
- 六、法律先知与日耳曼平民大会司法的作用
- 七、法律专家的作用
- (四)法律显贵及法律思想类型
- 一、经验式法律训练:作为一种“技艺”的法律
- 二、学院式法律训练:作为一门“科学”的法律——源自神圣律法
- 三、法律显贵。罗马法的影响
- (五)神权统治法律和世俗法律的形式理性化与实质理性化
- 一、法律形式主义的一般条件
- 二、神圣律法的实质理性化
- 三、印度法律
- 四、中国法律
- 五、伊斯兰教法律
- 六、波斯法律
- 七、犹太法律
- 八、教会法
- (六)统治权与家产制君主的法律制定:法典编纂
- 一、统治权
- 二、法典编纂背后的驱动力
- 三、继受罗马法和现代法律逻辑的发展
- 四、家产制君主法典编纂的类型
- (七)革命法律的形式特性——自然法
- 一、法国民法典
- 二、作为实在法规范标准的自然法
- 三、现代自然法的由来
- 四、形式自然法向实体自然法的转变
- 五、自然法意识形态中的阶级关系
- 六、自然法的实践意义和蜕变
- 七、法律实证主义和法律职业
- (八)现代法律的形式特性
- 一、现代法律中的排他主义
- 二、现代法律发展中的反形式主义趋势
- 三、当代英美法
- 四、现代法律职业中的非专业司法与合作趋势
- 第九章 政治共同体
- 一、领土政治组织的性质与“正当性”
- 二、政治联合体形成过程的诸阶段
- 三、权力声望与大国
- 四、“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
- 五、民族
- 六、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阶级、身份、政党
- 第十章 支配与正当性
- 一、经济权力的支配与权威支配
- 二、直接民主与显贵统治
- 三、组织结构与正当权威的基础
- 第十一章 官僚制
- 一、现代官僚制的特征
- 二、官僚制内外的官员地位
- 三、官僚制的货币金融前提
- 四、行政任务的量变
- 五、行政任务的质变:文化、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影响
- 六、官僚制组织对显贵行政的技术优越性
- 七、行政手段的集中
- 八、社会差异的扯平
- 九、官僚制长存的主客观基础
- 十、官僚化的不明经济结果
- 十一、官僚制的权力地位
- 十二、关于团契机构和利益集团的补论
- 十三、官僚制与教育
- 十四、结语
- 第十二章 家长制与家产制
- 一、家长制支配的性质与起源
- 二、显贵支配与纯粹的家长制
- 三、家产制支配
- 四、家产制国家
- 五、权力之源:家产制与非家产制军队
- 六、家产制支配与传统的正当性
- 七、以家产制方式满足公共需求。公益性派捐与集体责任。强制性联合体
- 八、家产制官员
- 九、家产制官员与官僚制官员
- 十、家产制官员的生计:实物俸饷与手续费
- 十一、占用和垄断的结果:分散并典型化的行政
- 十二、家产制国家如何防止瓦解
- 十三、埃及
- 十四、中华帝国
- 十五、分权化的家产制支配:总督与分土封侯
- 十六、家产制统治者与地方领主
- 十七、英国的显贵行政、地主的治安法官、“绅士”的演变
- 十八、沙皇家产制
- 十九、家产制与身份荣誉
- 第十三章 封建制、等级制与家产制
- 一、封地的性质与封建关系的类型
- 二、封地与俸饷
- 三、封建制的军事渊源
- 四、封建立法
- 五、封建制的权力划分及其典型化
- 六、等级制以及从封建制向官僚制的过渡
- 七、家产制官员
- 八、家产制与封建制不确定的经济前提
- 九、贸易对家产制发展的影响
- 十、家产制与封建制对经济的稳定作用
- 十一、垄断主义和重商主义
- 十二、封建制条件下财富的形成与分配
- 十三、家产制垄断与资本主义特权
- 十四、精神气质与生活方式
-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下册)
- 第十四章 超凡魅力及其变形
- (一)超凡魅力的性质及作用
- 一、超凡魅力权威的社会学性质
- 二、超凡魅力权威的基础和不稳定性
- 三、超凡魅力的革命性质
- 四、超凡魅力的效力范围
- 五、超凡魅力支配的社会结构
- 六、超凡魅力共同体满足需求的共产主义方式
- (二)超凡魅力权威的生成及变形
- 一、超凡魅力的程式化
- 二、选择领袖和指定继承人
- 三、对超凡魅力的欢呼赞同
- 四、向民主选举权的过渡
- 五、选举和代表的意义
- 六、补论:超凡魅力领袖、显贵、官僚对政党的控制
- 七、超凡魅力与持续的支配形式
- 八、超凡魅力的去个性化:家族超凡魅力、“氏族国家”与长嗣继承权
- 九、官职超凡魅力
- 十、超凡魅力王权
- 十一、超凡魅力教育
- 十二、财阀统治是如何获得超凡魅力的
- 十三、现存秩序的超凡魅力合法化
- (三)纪律与超凡魅力
- 一、纪律的意义
- 二、纪律源起于战争
- 三、大规模经济组织的纪律
- 第十五章 政治支配与僧侣支配
- 一、超凡魅力正当化:统治者与祭司
- 二、僧侣政治、神权统治与政教合一
- 三、教会
- 四、僧侣政治的行为规范以及与个人超凡魅力的对立
- 五、僧侣政治在禁欲主义和隐修主义之间的摇摆
- 六、隐修主义的宗教—超凡魅力成就和理性成就
- 七、隐修主义对政教合一制度及僧侣政治的助益
- 八、政治权力与僧侣政治权力的妥协
- 九、僧侣支配与宗教虔诚的社会前提
- 十、僧侣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十一、资本主义时代和资产阶级民主时代的僧侣政治
- 十二、宗教改革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 十三、犹太教的僧侣政治和经济气质
- 十四、教派、教会与民主
- 第十六章 城市(非正当性支配)
- (一)城市的概念与种类
- 一、城市的经济概念:市场社区
- 二、三种类型:“消费城市”“生产性城市”及“商业城市”
- 三、城市与农业的关系
- 四、作为经济发展阶段之一的“城市经济”
- 五、城市的政治—行政概念
- 六、堡垒和要塞
- 七、作为堡垒与市场混合物的城市
- 八、“公社”与“市民”概述
- (二)西方的城市
- 一、城市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及人的法律地位
- 二、作为兄弟会而兴起的城市
- 三、结为兄弟团契的前提:氏族纽带的瓦解
- 四、古代与中世纪城市中的超城市联合体
- 五、西方的歃盟兄弟团契:法律和政治结果
- 六、意大利的coniurationes
- 七、北日耳曼的兄弟团契
- 八、西方城市军事自主权的意义
- (三)中世纪和古代的贵族城市
- 一、贵族城市统治的性质
- 二、威尼斯贵族的垄断性封闭统治
- 三、其他意大利公社的贵族统治:开放性及波德斯塔制度
- 四、英国城市的寡头统治及王室行政对它的约束
- 五、北欧市议会贵族及行会的统治
- 六、古代的家族超凡魅力王国
- 七、作为一种沿海武士聚落的古代贵族城市
- 八、古代与中世纪贵族城市的差别与相似性
- 九、古代与中世纪贵族的经济特性
- (四)平民城市
- 一、歃盟兄弟团契摧毁了贵族统治
- 二、人民作为一种非正当性政治联合体的革命性
- 三、中世纪意大利城市身份群体之间的权力分配
- 四、古代的先例:罗马的平民与护民官
- 五、古代的先例:斯巴达的民与五长官
- 六、希腊民主化的各个阶段与结果
- 七、非正当统治权:古代僭主
- 八、非正当统治权:中世纪的僭主政治
- 九、市民的平定与僭主的合法化
- 十、城市自治、资本主义以及家产官僚制:概述
- (五)古代与中世纪的民主
- 一、古代下等阶层的产生:债务人与奴隶
- 二、城市选区:古代的区域单元和中世纪的行会联合体
- 三、关于雅典与罗马选区的补论
- 四、经济政策与军事利益
- 五、农奴、被庇护人及自由民的政治与经济作用
- 六、作为武士基尔特的城邦与中世纪的内陆商业城市
- 七、古代城邦。帝国形成过程中的障碍
- 附录一 社会行动类型与群体类型
- 附录二 德国重建后的议会与政府
- 索引
- 译后记
- 中译本重印刍言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