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8千字
字数
2014-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产业变动与制造业转移全球历史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世界范围产业结构的变动和产业结构在地理上的转移或漂移,集中关注制造业的转移。本书详细记录了自英国工业革命至中国改革开放数百年中制造业在全球范围转移的历史,分析了制造业转移的原因和作用机制,进而对未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路径做出了展望。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
- 导论 全球制造业概述与文献回顾
- 0.1 制造业的全球分布及其历史概述
- 0.2 文献回顾:从国别研究到新结构经济学
- 1 工业革命的史前状态
- 1.1 简史:生产和要素分布的不均衡
- 1.2 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火花初现
- 1.3 葡萄牙:海外贸易的先驱
- 1.4 荷兰:产业革命前的英国
- 1.5 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
- 2 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 2.1 工业革命的产生: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因素
- 2.2 工业革命的产生:单一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内市场
- 2.3 海外市场:工业革命的导火索
- 2.4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棉纺织业
- 2.5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重工业革命
- 2.6 英国与世界市场
- 2.7 世界的投资者:英国的对外投资
- 2.8 收入分配与社会革命的威胁
- 2.9 衰落
- 3 世界市场的形成
- 3.1 运输革命: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的条件
- 3.2 商品市场的一体化:价格趋同
- 3.3 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移民潮
- 3.4 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资本的流动
- 3.5 世界收入分配:大西洋经济趋同
- 3.6 美国和德国:两翼齐飞
- 4 制造业东进的苦难历程
- 4.1 德国:欧洲的核心
- 4.2 俄国:工业革命继续东进
- 5 19世纪的美国
- 5.1 美国增长全貌
- 5.2 美国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
- 5.3 组织创新
- 5.4 对外经济关系
- 5.5 财富分配和社会改革
- 5.6 宏观经济基本关系
- 5.7 政府:有节制的干预
- 5.8 经济波动在发展中的作用
- 5.9 世纪之交的产业态势
- 6 美国20世纪:内部结构的变化和产业输出
- 6.1 要素市场:制造业流动的原因
- 6.2 产业结构:美国的特点
- 6.3 世界的中心市场
- 6.4 财富结构:日益以资产为基础
- 6.5 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
- 6.6 政府:权力的扩大
- 6.7 产业的内部移动与外流
- 7 日本
- 7.1 日本产业发展的预备期
- 7.2 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
- 7.3 日本的制度问题
- 7.4 美国制造业向日本的转移
- 8 亚洲“四小龙”
- 8.1 亚洲“四小龙”的要素禀赋
- 8.2 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概况
- 8.3 亚洲“四小龙”发展模式的选择
- 8.4 亚洲“四小龙”的产业结构
- 9 20世纪的中国:起飞
- 9.1 工业化东进在中国
- 9.2 劳动力的大转移:民工潮
- 9.3 资本的涌入
- 9.4 技术的学习与创新
- 9.5 闸门:制度的回归与创新
- 9.6 产业漂向新大陆
- 10 21世纪的中国:再转型
- 10.1 未来的目标市场
- 10.2 外向型企业之谜
- 10.3 21世纪初的产业态势
- 10.4 中国面临的问题
- 11 未来:产业移动的方向
- 11.1 土地在我们脚下松动
- 11.2 美国:产业回流?
- 11.3 中国前出非洲
- 11.4 前瞻
- 附录 产业分类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