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1千字
字数
2020-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过沪剧的视角,了解海派文化。
内容简介
作为海派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沪剧的发展始终和申城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当上海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镇时,早期沪剧就在它的四周乡镇孕育形成。开埠伊始,艺人们逐渐进入城区,先后把它改名为“本滩”和“申曲”。从街头卖艺、茶楼坐唱,到跻身于当时竞相开办的各种游乐场和剧场,沪剧的发展轨迹和城市面貌的历史变迁大体吻合。沪剧也因此被称为“上海活的文化记忆”和“艺术名片”。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
- 概述 沪剧——海派文化的璀璨明珠
- 第一章 作为海派文化重要源头的早期沪剧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早期沪剧发源于浦江两岸乡镇的山歌俚曲
- 第三节 很早就形成“说新闻、唱新闻”的传统
- 第二章 与开埠初期的上海城市同步崛起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先辈图》上的斑斑泪痕
- 第三节 抓住历史机遇,实现鹞子翻身
- 第四节 筱文滨临危受命扛大旗
- 第五节 双峰对峙的舞台竞争
- 第六节 一出《游码头》,热唱大世界
- 第七节 四大班争锋,飚戏上海滩
- 第三章 沪剧西装旗袍戏成为海派文化的亮丽旗帜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沪剧西装旗袍戏的由来和兴起
- 第三节 一份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
- 第四节 号称“水泊梁山”的“申曲托拉斯”
- 第五节 小囡班飞出金凤凰
- 第四章 沪剧现代戏引领海派文化与时俱进的潮流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沪剧现代戏的第一声春雷——谈沪剧《罗汉钱》
- 第三节 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谈沪剧《星星之火》
- 第四节 阿庆嫂因何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从由沪剧《芦荡火种》产生的文化现象谈起
- 第五节 红灯是怎样点亮的
- 第六节 从《雷雨》改编看沪剧的曹禺情结
- 第七节 土编剧写出了传世作——记沪剧剧作家文牧
- 第五章 为海派文化崛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沪剧表演艺术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从童养媳到申曲皇后——记王雅琴
- 第三节 海派大师曾被赶出学堂门——记石筱英
- 第四节 为柔美海派引进黄钟大吕——记解洪元
- 第五节 小裁缝创立了“麒派沪剧”——记邵滨孙
- 第六节 戏曲舞台第一个阿庆嫂——记丁是娥
- 第七节 海派一绝,千手观音——记汪秀英
- 第八节 一曲惊爆上海滩——记王盘声
- 第九节 “杨八曲”的魅力和海派文化真谛——记杨飞飞
- 第十节 创造舞台真善美——记筱爱琴
- 第十一节 如梦瑰丽的海派艺术人生——记袁滨忠
- 第六章 新时期沪剧对海派文化的开拓和升华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敢为天下先”的海派文化追求——《璇子》从舞台到荧屏的跨越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年代的青春之歌——从《姊妹俩》的恢复重演谈起
- 第四节 《今日梦圆》和上海地铁同步亮相
- 第五节 为海派风采的戏曲陈白露鼓掌——曹禺看沪剧《日出》
- 第六节 给新人以“活的生命”——陈瑜的艺术道路
- 第七节 “英雄花旦”的自我超越——马莉莉的艺术人生
- 第八节 紫竹调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茅善玉的艺术追求
- 第九节 青衣转身也铿锵——记陈甦萍
- 第十节 “五朵金花”中的“海派另类”——记华雯
- 第十一节 大山里来的海派剧作家——余雍和和他的沪剧创作
- 第十二节 幕后金丝鸟,一片赤子心——万智卿和他的沪剧音乐创作
- 第七章 站在海派文化发展新的十字路口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家乡戏也遭遇生存危机
- 第三节 突破困境,实现剧目创新
- 第四节 沪剧舞台有了后来人
- 第五节 春在溪头荠菜花
- 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