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所选论文,包括“文学社会学”“德国‘接受理论’”“文学形象学”“国际汉学研究”四个部分,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既有理论探讨,也有个案研究,另有观点质疑。

在理论和个案阐释中,作者具有明晰的问题意识,注重深入的历史考证,将“历史性”视为做学问的任务和视角。

目录

  • 版权信息
  •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总序
  • 序言
  • 第一辑 坎坷的文学社会学
  • 文学趣味社会学的一个命题:虚悬的时代精神
  • 一、“后美学时期”的趣味观
  • 二、“其实根本不存在时代精神”
  • 三、阶层、趣味和文学种类
  • 四、尚未过时的文学趣味社会学
  • 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文学社会学之争
  • 一、西尔伯曼—阿多诺之争
  • 二、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主要分歧
  • 三、两派之争与难产的文学社会学定义
  • 豪泽尔“中间道路”的艺术史观
  • 一、毁誉不一的“中间道路”
  • 二、“艺术的悖论”:对立因素的融合
  • 三、教育阶层和层次决定艺术样式
  • 四、整体性艺术与艺术真实性
  •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变体 ——读本雅明
  • 一、马克思主义的犹太博士
  • 二、《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参与性的政治美学
  • 三、从“光晕”到“可技术复制”:诉诸大众
  • 第二辑 德国“接受理论”汇考
  • “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
  • 一、接受美学
  • 二、伽达默尔:效应史意识,视野融合,开放的艺术作品
  • 三、姚斯: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史研究
  • 四、穆卡洛夫斯基和英伽登的学说
  • 五、伊瑟尔的效应美学
  • 六、结 语
  • “交往美学” ——一个未受重视的理论
  • 一、民主德国的“交往美学”
  • 二、文学生产的首要性:没有生产便没有接受
  • 三、文学作品的“接受导向”
  • 四、作者、收件人、读者
  • 五、“行动读者”的意义:读者也参与作品创作?
  • 六、对康士坦茨学派的质疑:“不确定性”和“期待视野”
  • 七、用之不竭的布莱希特:接受者对艺术生产的干预
  • 第三辑 文学形象学阐微
  • 形象、幻象、想象及其他
  • 关于形象学的若干思考 ——读书琐记
  • 被神秘化的“中国灵魂”:论他国形象的产生及其特征
  • 一、“灵魂的阐释者”与“中国灵魂”
  • 二、中国形象的产生及其特征
  • 三、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一个比较
  • 荣格、卫礼贤与《太乙金华宗旨》
  • 第四辑 汉学研究杂论
  • “汉学”和“汉学主义”刍议
  • 一、“汉学”与“中国学”之争
  • 二、“汉学”与“汉学主义”
  • 谁造就了“史密斯热”? ——就《中国人的特性》与诸学者商榷
  • 一个有悖史实的生造“衍指符号” ——就《帝国的话语政治》中“夷/barbarian”的解读与刘禾商榷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一个所谓的“衍指符号”所引发的长篇大论
  • 三、“夷”:一个表示低劣性的文化符号
  • 四、概念递嬗的历史因素
  • 语言与思辨 ——西方思想家和汉学家对汉语结构的早期思考
  • 一、“神秘”的汉语:一个历经三个世纪的悖论
  • 二、洪堡论“汉语精神”:不追求语法上的精确概念
  • 三、模糊和悖谬Vs.抽象和纯粹
  • 四、新时代的中国回应:欧化文法旨在精密
  • 五、翻译与新文体:用外语革新汉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