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立足于全球生活美学的视野,对于“艺术中的生活”进行了全面描述与阐发。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全球生活美学的视野,对于“艺术中的生活”进行了全面描述与阐发,包括艺术化生活文章100篇,采取图文对照方式,每文2000字左右,是一部具有今日风格的全球谈艺录,其中,既然包括对于艺术化生活的理论阐发,也包括全球最新艺术状态的介绍,及其游历意大利、德国、美国、日本美术馆的游历心得,范围涉及视觉艺术及文化部门的各个领域。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代序 与阿瑟·丹托对话“艺术终结”
  • Ⅰ 欧洲艺术游步:美术馆的眼光
  • 海殇:谁在唱衰欧洲文明?
  • 怀古古希腊:反思文明观
  • 美术馆:“殿堂化”从何而来?
  • 初遇“花之都”佛罗伦萨
  • 乌菲兹美术馆:既长且古的印象
  • 佛罗伦萨有两尊《大卫》像
  • 难忘《最后的晚餐》
  • 作为“设计之都”的米兰
  • 布雷拉美术馆与古堡博物馆印象
  • 威尼斯的博物馆群落
  • 慕尼黑美术馆的“三分天下”
  • 柏林与德累斯顿的艺术典藏
  • 精美绝伦的奥地利及多瑙河
  • 华沙,一座政治悲情城市
  • 独爱克拉科夫的“城市美学”
  • 从布拉格之春到布拉格之恋
  • 布达佩斯的“另类”特色
  • 南爱琴海的城市与神庙
  • 伊斯坦布尔的“拜占庭”
  • Ⅱ 美国艺术跨步:产业化的视角
  • 美国文化产业何以雄霸全球?
  • 文化产业的美利坚神话
  • 对外贸易的世界互动
  • 资本支撑的全球流动
  • 运作机制的跨国化发展
  • 美国艺术300年,还是60年?
  • “美国艺术三百年”登陆中国
  • 美国称霸:从1945年开始
  • 美国艺术的“美国认同”
  • 美国艺术的“自我发现”
  • 至今还在误读美国
  • 纽约MOMA的美式霸权主义
  • 大都会博物馆的全球艺术史
  • 芝加哥美术馆的本土化视野
  • 学习罗浮宫:博物馆塑造城市
  • 美术馆外观的殿堂化
  • 芝加哥美术馆更美国一些
  • 美国在现代主义之后崛起
  • 当代艺术馆的“极少主义”印象
  • 极少主义用的就是“少的语言”
  • 拓展到“后极少主义”
  • 极少主义在当代没有死去
  • “居家”的极少主义者登场
  • 公共艺术对决美国公众趣味
  • 《永远的梦露》的前因后果
  • 尽管不好,却被观众接受了
  • 原创艺术家的路数
  • 与其他公共艺术比较
  • 最后提出三个问题
  • Ⅲ 中国艺术飞步:当代性的目光
  • 当代人如何撰写“当代艺术史”?
  • 视觉艺术大师来华与中国艺术的嬗变
  • 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的出版
  • 贫穷艺术的“中国性”呈现
  • 朱铭:从“太极”回归“人间”
  • 禅者气魄·画家气度·文人风度
  • “大彩墨”艺术的中体西用
  • 解构抽象表现模式 建构自然呈现主义
  • “2000-2009中国新艺术”展如何改造历史? ——在尤伦斯论新世纪艺术史书写
  • 宋庄上上美术馆《迷途的羔羊》序言 ——重建当代艺术的“神圣之维”
  • 798太和艺术空间“太和展”前言
  • 影像艺术的视觉性与政治性
  • 中国艺术观:指向“新的中国性”
  • Ⅳ 亚洲艺术漫步:比较文化视界
  • “亚洲现代性”:中日韩的比较与交锋
  • 中韩日三国审美的同与异
  • 一 从“风土”谈起
  • 二 柳宗悦的洞见与误解
  • 三 比较的总体印象
  • 儒佛对中韩日审美风的影响
  • 中韩日佛教美术比较刍议
  • 中韩日“视觉之美”比较拾遗
  • 新媒体艺术的“东亚性”
  • AES+F团队的《最后的骚乱》
  • 台湾工研院的《行气》
  • Mioon的《人流》
  • 洪东禄的《旋——佛手系列》
  • 韩国国立博物馆的长展线
  • 韩国秘苑的“不经意之美”
  • 潺潺的京都:从鸭川、祗园到小径
  • 京都之相国寺
  • 清水寺之俗与天龙寺之雅
  • 龙安寺的“东方抽象主义”
  • 法隆寺与招提寺的“唐风晋韵”
  • 亚洲艺术为何有“综合主义”?
  • 结语 走向“全球艺术界”
  • 后记 发现“全球之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是彩色就更好了,真迹我有缘见过部分,等疫情结束有机会还想继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代人已身处全球交往时代了,他们赴远方有飞机,到近处有汽车,然而,“人心的进化” 却是相对缓慢的。只要有机缘,我就愿意用脚 “丈量” 所居所游之地,用心去 “体悟” 所亲临相遇的文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按照西方那种审美超越生活的观念,审美的对象确实容易导向一种审美乌托邦,审美似乎变成了一种远离生活的幻觉,但是我们要记住:哪怕是古希腊那种以 “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 著称的伟大雕塑艺术,也是古希腊那个时代生活的直接产物。再次,哪怕千疮百孔之地,也可能有废墟之美,其实大量的古代艺术品都是以残存的状态存留于世的。因为过去那个 “完整的时代” 永远也回不去了,但是通过艺术品的残存却可以窥豹一斑,我们从艺术中可以看到那个曾经的 “伟大的时代”。

          1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2年9月,是一家以出版社会科学类图书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出版范围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学艺术等,同时编辑出版《龙门阵》杂志。 初心不忘,书籍不朽;守正创新,再启征程。四川人民出版社将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为促进四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文化自觉,向着全国一流出版社的目标奋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