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重审中国科学思想发展史,深究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隐秘思想渊源。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
作者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作者也考察了宋应星如何获取、评估以及最终如何表述这些知识,同时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
作者还对宋应星的成果与其他中国哲人、文人著作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并从中得出结论:宋应星对知识与技术的探究方式虽游离于当时知识界的话语主流,却并非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特例,而是与其他学者的著作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这些著作以一种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认知方式,让工艺技术知识登临学术与哲学的大雅之堂,成为学术探索中一个获得认可的领域。
全书提供了中国千年学术历史的概观,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担当的角色。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为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输送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出版说明
-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 导论
- 求知“物与事”——在前现代的中国
- 自然、技艺和求知
- 第一章 家世与处境——学而优难仕
- 明王朝与宋应星的家世
- 童年与教育
- 驱动力——一介武夫的越位升职
- 宋应星的写作活动
- 第二章 立言于乱世——读书人义在难辞
- 以“气”求知:普遍规则与理性
- “气”:历史上的思想轨迹以及相关思想家
- 读书人的角色:规整天、地、人的世界
- “天”之真与“气”之制
- 天的权能——征兆与日月食
- 价值体系:圣王·远古权威·人之角色
- 技艺中的知识
- 第三章 国计与官务
- 匠艺与明代的国家
- 人的天性与天赋
- 能力与教育
- 社会渗透性与商业化社会:商人
- 风俗与习惯
- 第四章 妙笔著文章——致知与立言
- 知识探求的修辞:文本与经验
- 视图·技术·论点
- 观察“气”之自然本性:知识建构中的理论与实践
- “气”转化之复杂性:“气”的合成与构成因素
- 第五章 变“形”记——造化“形”与“气”
- 追寻“阴-阳气”的蛛丝马迹:甲烷·盐·风·雨
- “长”与“消”:木料·尸身·阴阳比例关系
- “气”理论格局中的瑕疵:灰与尘的概念
- 第六章 大音有声
- “声”的机理
- 人的声音
- 音量与速率
- 应与合
- 结语 退离舞台
- 余响篇 枯荣身后事
- 友谊:襄助学术活动
- 定位:外围者与反对派
- 尽忠:道德责任
- 一物相承:《天工开物》的不同版本
- 中国文人对实用知识的书面记录
- 致谢
- 附录1 《天工开物》的不同版本
- 附录2 宋应星生平年表
- 参考文献
- 译者后记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