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依托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凸现并剖析了现代性之当前阶段人的生存境遇,是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一种延续和引申。

内容简介

全书包括导论和正文五章:导论部分是对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方法、主旨、思路,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预先说明和基本界定。第一章论述流动的现代性理论的由来,意在厘清鲍曼“何以”且“如何”发现和提出此一理论的;第二章讨论流动的现代性的基本状况,分从消费者社会、个体化、全球化和“道德的无外援性”四方面分析论述之;第三章重点分析流动的现代性中人类的生存境遇,是由前述诸基本状况引发的后果,即“完全多余的人”、“没有纽带的人”和“没有希望的人”;第四章讨论流动的现代性之出路,对鲍曼设想的改善和治疗方案进行了归纳和探讨;第五章是对流动的现代性理论的总评,不仅正面回答了若干理论争议问题,也讨论了可为当下中国借鉴的启示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论
  • 一、鲍曼简介
  • 二、研究现状
  • 三、意义及方法
  • 四、主旨和思路
  • 五、补充说明
  • 第一章 发现流动的现代性
  • 第一节 知识分子角色之变化
  • 一、鲍曼眼中的知识分子
  • 二、作为立法者的知识分子之命运
  • 三、阐释者的兴起与后现代性的到来
  • 第二节 社会控制方式之改变
  • 一、神圣之链的断裂
  • 二、固态现代性的全景监控
  • 三、流动的现代性的诱惑机制
  • 第三节 人类生命策略之转变
  • 一、必死、时间和历史
  • 二、解构死亡与固态现代性
  • 三、解构不朽与流动的现代性
  • 第二章 流动的现代性之基本状况
  • 第一节 消费者社会
  • 一、消费者社会的实质
  • 二、消费者社会的根源
  • 三、消费者社会的原则
  • 第二节 个体化社会
  • 一、何谓个体化?
  • 二、因何个体化?
  • 三、何种个体化?
  • 第三节 全球化世界
  • 一、时/空压缩的世界
  • 二、资本的逃逸
  • 三、政治的失势
  • 四、新的世界无序
  • 第四节 无伦理的道德
  • 一、大屠杀揭示的(固态)现代性道德困境
  • 二、流动的现代性的去伦理化
  • 三、无伦理的道德之窘境
  • 第三章 流动的现代性之生存境遇
  • 第一节 不平等的加剧
  • 一、流动性与社会分层
  • 二、观光者与流浪者
  • 三、完全多余的新穷人
  • 第二节 人类纽带的破败
  • 一、孤独的消费者
  • 二、个体化的骗局
  • 三、删除键症患者
  • 第三节 普遍的恐惧
  • 一、不确定的世界
  • 二、无所不在的恐惧
  • 三、猎人式的生活
  • 第四章 流动的现代性之出路
  • 第一节 呼唤道德
  • 一、道德的重要性
  • 二、后现代伦理学的性质
  • 三、如何重建道德?
  • 第二节 寻找政治
  • 一、再造agora
  • 二、构建世界政治
  • 三、保障基本收入
  • 第五章 流动的现代性之评价及启示
  • 第一节 流动的现代性与“现代性的诸话语”
  • 一、同鲍曼所用的“后现代性”概念之比较
  • 二、同福柯、利奥塔、鲍德里亚的“后现代性”之比较
  • 三、同吉登斯的“晚期现代性”、贝克的“自反性现代性”之比较
  • 四、理论定位
  • 第二节 流动的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
  • 一、鲍曼没有背离马克思
  • 二、鲍曼是典型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
  • 三、流动的现代性理论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延续
  • 第三节 流动的现代性与当代中国
  • 一、流动的现代性在中国
  • 二、流动的现代性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