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涉及政治及两个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

内容简介

《政治学十五讲》分为政治学的基本问题;政治学的知识体系;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政治概念的性质和类型;政治学研究途径和方法的历史变迁等内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 序言 政治思考与思考政治
  • 一、 政治生活引发的思考
  • 二、 讲政治:讲什么和怎么讲
  • 三、 中国崛起靠什么
  • 四、 制度建设很关键
  • 五、 政治学提供的知识
  • 第一讲 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 一、 政治的定义
  • 二、 为什么要研究政治?
  • 三、 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 四、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 第二讲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一、 政治研究在中国
  • 二、 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
  • 1. 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典政治学”
  • 2. 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学”
  • 3. 现代时期:“理性主义政治学”
  • 4. 当代时期:“科学主义政治学”
  • 三、 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
  • 第三讲 政治研究的概念和范畴
  • 一、 概念的滥用
  • 1. 政治体系概念与其他社会体系概念相混淆
  • 2. 政治概念的泛化使用所造成的概念混淆
  • 3. 根据不同价值取向解释政治概念所引起的混淆
  • 二、 政治概念的性质和类型
  • 三、 政治学的概念体系
  • 四、 几组易于混淆的常见概念辨析
  • 1. 权力、权利、权威
  • 2. 集权、极权主义、权威主义
  • 3. 国家、民族国家
  • 第四讲 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 一、 政治学研究途径和方法的历史变迁
  • 二、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 1. 哲学研究传统(philosophical)
  • 2. 经验研究传统(empirical)
  • 3. 科学研究传统(scientific)
  • 三、 政治学研究方法
  • 1. 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 2. 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 四、 政治学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科学?
  • 第五讲 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
  • 一、 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
  • 二、 政治价值体系诸要素分析
  • 1. 正义(justice)
  • 2. 权利(rights)
  • 3. 平等(equality)
  • 4. 自由(liberty/freedom)
  • 5. 宽容(toleration)
  • 6. 自治(autonomy)
  • 7. 民主(democracy)
  • 三、 价值偏好与现实政治生活
  • 1. 自由选项比较
  • 2. 平等选项比较
  • 3. 民主选项比较
  • 第六讲 政治理论和政治意识形态
  • 一、 意识形态的含义和性质
  • 二、 政治意识形态的分布
  • 三、 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 1. 自由主义(Liberalism)
  • 2.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
  • 3. 社会主义(Socialism)
  • 4. 第三条道路(Third Way)
  • 5. 其他意识形态
  • 第七讲 政治权力及其限制
  • 一、 权力的含义和特性
  • 二、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 1. 客观构成要素
  • 2. 主观构成要素
  • 三、 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
  • 四、 政治权力分配的理论和原则
  • 五、 限制权力的理论与实践
  • 1. 政府决策失误
  • 2. 政府扩张,官僚低效
  • 3. 官员腐败和政府俘获
  • 第八讲 政治合法性及其危机
  • 一、 政治合法性的意义
  • 二、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 三、 政治合法性危机和政治革命
  • 1. 发达国家的合法性危机
  • 2. 共产主义国家的信仰危机
  • 3. 威权国家的合法性危机
  • 四、 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
  • 第九讲 政治结构与功能
  • 一、 政治体系及其结构
  • 二、 国家及其形式
  • 1. 国家的性质
  • 2. 国家的形式
  • 3. 国家的结构形式:单一制和复合制
  • 三、 政府及其构成
  • 1. 国家元首(chief of state)
  • 2. 立法机关(legislation)
  • 3. 行政机关(execution)
  • 4. 司法机关(jurisdiction)
  • 四、 政党及其功能
  • 1. 政党的历史考察
  • 2. 政党的分类研究
  • 3. 政党的功能分析
  • 五、 社团组织及其意义
  • 1. 社区性团体
  • 2. 制度性团体
  • 3. 协会性团体
  • 第十讲 政治制度及其评价
  • 一、 政治制度及制度分析
  • 二、 主要政治制度分析
  • 1. 国家组织结构:单一制和复合制
  • 2. 政府组织形式:总统制和议会制
  • 3. 政党制度:一党制、两党制还是多党制
  • 4. 选举制度:多数代表制与比例代表制比较
  • 三、 制度评价的尺度
  • 1. 适应性
  • 2. 复杂性
  • 3. 自主性
  • 第十一讲 政治行为的类型及方式
  • 一、 政治行为及其分析方法
  • 二、 政治行为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 1. 政治管理行为(political management)
  • 2. 政治参与行为(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三、 政治行为的现代性转化
  • 第十二讲 政治决策的制定与评估
  • 一、 决策、政策和政治决策分析
  • 二、 决策过程分析理论
  • 1. 政策动议
  • 2. 政策预估
  • 3. 政策选择
  • 4. 政策实施
  • 5. 政策评估
  • 6. 政策终结
  • 三、 决策形成理论
  • 1. 理性决策模式
  • 2. 渐进决策模式
  • 3. 官僚组织模式
  • 4. 信仰体系模式
  • 四、 决策评估理论
  • 1. 稳定和秩序
  • 2. 经济繁荣和发展
  • 3. 公民权利和职责
  • 4. 民主规则
  • 第十三讲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 一、 文化与政治文化
  • 二、 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
  • 1. 政治文化分布研究(distribution)
  • 2. 政治文化结构研究(structure)
  • 3. 政治文化类型研究(typology)
  • 4. 政治社会化研究(socialization)
  • 三、 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的学习和传播
  • 1. 作为学习和实践过程的政治社会化
  • 2. 作为文化传播过程的政治社会化
  • 四、 政治文化分析: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比较
  • 第十四讲 世界秩序与全球化
  • 一、 理解政治的国际视角
  • 1. 理想主义(idealism)
  • 2. 现实主义(realism)
  • 3. 多元主义(pluralism)
  • 二、 战后世界秩序的变化
  • 三、 全球化的动力和影响
  • 1. 自由市场的发展
  • 2. 国际经济的重心转移
  • 3. 通讯技术的进步
  • 4. 各国对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的开放
  • 5.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合作的加强
  • 第十五讲 政治发展:民主化与制度化
  • 一、 政治发展的概念体系
  • 二、 发展研究与政治发展理论
  • 1. 现代化理论
  • 2. 依附理论
  • 三、 政治变迁与政治稳定
  • 1.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途径
  • 2. 功能主义的研究途径
  • 3. 社会心理学研究途径
  • 4. 比较历史研究途径
  • 四、 民主化与政治发展
  • 五、 制度化与政治发展
  • 修订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政治学专业的入门最佳读物

    跨专业学习政治学,这本书对我帮助真的很大。我斗胆认为这本书是国内政治学入门的最佳读物。这本书,我用粗读和精读的方式把电子书读了不下 10 遍,纸质书更是从头到尾做满了笔记。可以说这本书我是几乎能够不看任何提示材料,用 1 个小时把重点从头讲到尾。(我在复习的时候也是采用这样的复习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并不是能够让人娱乐的阅读书目,而是需要我们沉下心仔细理解的甚至有些枯燥的 “教科书”。我认为这本书值得读的 3 个理由,恰好也是这本书应该怎样读的 3 个方法:1. 知识框架立体。直接看目录,这本书从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到概念辨析,从理论到实践。一步一步,政治学的框架从点到面,再从面到体。融汇之后,就能形成对政治系统运行的动态理解。如果把政治学当作专业来学习,直接从第 6 章开始看。这本书的知识框架,我个人并不是按照目录的顺序记忆。而是从政治系统运行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排序,但是大体跟本书相似。2. 理论内容解释清晰。讨论一个东西,需要先定义这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边界在何处。这本书中介绍的政治学的概念,简单、清晰、尽可能定义明确。比如,对 “意识形态” 概念的定义是:一种具有行动导向的信念体系。字字珠玑。3. 内容逻辑关联性不强,需要自己看其他书理解。这个特点算是本书的特征。想要在一本书中对政治学知识介绍得面面俱到,必然要忽略一些逻辑性的话语。而是用堆砌的方法把政治学的概念知识不重不漏地介绍。光看概念和内涵,知识就是死的,不是真正学懂。我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洞见,但凡没办法放入体系中的知识点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这本书应当说是只负责介绍,不负责理解。想具体生动的理解概念,让知识变活,请移步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五版),深入浅出,精彩纷呈。这两本书配合起来学懂了,基本说是政治学入门了。总体而言,这本书特点鲜明,当作学习工具书非常好用。教科书,就放心学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54拿一份笔记充数

      政治学学习笔记一、何为政治学?政治学的概念宽泛到现存的任何一部古典文献都在某种意义上被看做是一种政治学的文献。孔子如此,柏拉图也如此,甚至大量的宗教文献复如此。关于政治学的概念解释多种多样。比较流行和曾经比较流行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为了实现善治,为了实现神意,以某种方式分配权力,以某种方式实现对群体的管理,以某种形式来实现资源在群体中的分配等等。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政治学可以被比较笼统的定义为:为了实现群体的合作以及维持这种群体合作长期稳定的技术。这里被分析的 “群体” 可以是希腊的城邦,先秦的诸侯国,中世纪的宗教和国王并存的封建混合体,或者近代的民族国家。我想这样的定义大体上能作为自古代政治学到现代政治学的思想操作目的的。由于人生物意义上的本性是群居的,因此这个群体中的个体间关系如何,个体间通过这种个体间关系如何实现合作,以便生产出维持整个群体生存的资源,而这些被生产出的资源以什么样的形式被加以分配。从细致上说,这些有可能被细分到经济学领域、社会学领域、法学领域以及其他各种领域去加以细致的研究。在从宏观上说,这样的形成及维护群体合作的目的,是政治学的根本目的。二、政治学的历史关于政治学说史的文献多如牛毛。各领风骚好几年,国内影响较大的有施特劳斯和萨拜因的两种,各有特色。从中国来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道墨法,心心念念在考虑的问题都是如何形成群体的合作,保持群体合作的长期稳定。无论是修正周时代的礼制从而形成 “传统秩序”,或是削平等级差异形成一个平等主义的乌托邦,又或者小国寡民绝圣弃智,再或者以原始的科层体制及赏罚激励机制确立起来的军事化国家,都是在为形成新的良性群体合作而努力。在其后的几千年时间中,虽然未再出现如先秦时期的争鸣局面,但作为一种统治技术的政治学却从未间断过。无论是外儒内法,还是独尊儒术,又或者休养生息。以一种叫做政治学的学科或名之为政治学理论这种形态的出现,是西方的发明。因是其发明,所以其划分也较为细致,研究也较为系统,相比中国面对政治学这门学科一般的舶来品所难免的削足适履,没有 “先在压力” 或者 “榜样压力” 的西方政治学更多是本来如此的自然描述了。比如其中的一种划分方式:希腊城邦时期,中世纪宗教神学时期,近现代民族国家时期。这样的分期也能看出政治学的根本在于将何种群体视为其理论的基本计算单位。群体的计算单位是城邦,群体的计算单位是中世纪宗教与封建王国的混合体,群体的计算单位是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三、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现当代政治学的群体计算单位主要仍然是民族国家,虽全球化从经济全球化到全面全球化嚷的热热闹闹,但沉下心来看,这样的全球化多是以民族国家为思想起点和计算单位的。赵汀阳先生提的 “天下体系” 可能是对突破以民族国家为计算单位的新理论尝试,以此来应对民族国家为计算单位所带来的国家竞争以及亨廷顿所说的 “文明冲突”。但这样的思想尝试毕竟只是一种思想侦查,很难说在根本上改变了政治学的格局。马克思关于 “共产主义不可能在一国实现,必定是在世界范围内实现” 的洞见是深刻的。这一点从西欧一些国家在 21 世纪初期某种倾向于马克思所描述共产主义形态的社会现实,以及这一现实导致的经济停滞和国际影响力下降的问题,最终引致几年后的经济刺激和政治改革的事实,国际竞争存在的事实迫使各国不得不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作出行为。在有了主要计算单位之后,需要的是关于一个群体基本情况的计算方法。第一对作为基础的概念,是 “应该” 与 “实际”。有的政治学著作中将其称之为 “规范性概念” 和 “描述性概念”。规范性概念对应着应该,也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如何,比如宽容、比如公平、比如正义,都是应该一类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有非常明确的价值判断在其中的。对这样的概念的使用,前提是对这些概念所依凭的价值判断体系的反思。因此,这一类概念使用的批评主要也是集中在对其价值体系的反思。举个不算恰当的例子,罗尔斯的名著《正义论》曾经受到这样的批评:“罗尔斯正义论中的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消除掉了各种先在条件的人,而不过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美国白人”。描述性概念对应着实际,也就说当前的世界时如何如何的,比如秩序、制度、法律、权力等等。这一类判断更倾向于经验层面,从而显得不那么随意,进而客观。但是近年来对其客观性的批评已经深入到哲学层面。比如 “没有完全不被污染的客观” 比如对意识形态理论的重新关注,都在说明所谓的描述性的这个描述本身在其被描述出来的过程中,描述主体的描述行为本身已经是有其先在的价值判断了。但这并不妨碍这样划分在理论上的意义。四、意识形态及价值取向政治学脱胎于哲学,其最初的研究方法也是哲学的,到了启蒙时期特别是孟德斯鸠等人,研究方法中经验研究逐渐增加。到了近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方式的介入,研究方法趋于多元。但政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却一直集中在以 “应该” 层面为主,或者说是从应该观照到实际。所以政治学主要集中在依据这些应该概念作为节点,来实现的价值体系的建构。比如正义、权利、平等、自由、民主等概念。对现实政治结构的考量多数都是在这样的价值体系形成的复杂坐标系中按照各个不同政体所持有的价值偏好来定位。是自由更多,还是福利更多?是民主更多,还是威权更多?等等等等。而意识形态可以被当做这样的价值体系中的一个较为复杂和影响较大的坐标系统来看待。比如温和的,激进的,左一些的,又或者右一些的。并因此而形成的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保守主义的价值偏好。这些内容能够以一种较为技术的方式来塑造群体价值评价体系,同时,价值评价体系的新形态又制造出新群体。互相强化,互相更新。这些价值体系对群体的塑造,影响着一个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而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实际上就是处理如何维持一个群体的长期稳定合作状态的技术问题。比较常用的仍然是韦伯的个人魅力型、传统型和法理型三种合法性基础的分析方式,以及这种分析方式的各种优化和变形。事实上,没有一种政权是单纯的韦伯所给出的三种形式之一,都是一个三者混合的复杂体。因此,也只有对这样一个复杂整体的细致分析才能在更加技术也因此更加有效的层面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大而无当的摆观点。五、政治结构与功能目前常见的分析政治结构的模型简单归纳起来是这样的:群体被分成民众和政府:政府对民众输出决策和行动,民众向政府输入支持和要求。决策和行动是会以多种形式来输出的,民众的支持和要求也是可以通过个体、团体等等方式以不同的渠道输入给政府的。一个政治结构的设置就是要保证这样的输入和输出的有效性。这其中无论是政党还是社团,都是为了实现输出和输入的有效性而设立的。同样的无论是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还是权力分配上的总统制、半总统制、议会制等等等等,这些复杂的并且需要讨论的制度,都是以上述目标的有效实现甚至是高效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的。因此,可以说,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此一目的是其最终的根本,任何一种制度在这样的过程中都是不具有比别的制度更高的价值地位,只有谁更有效,谁更能够适应具体社会环境更有利于整个结构的输入输出的畅通。一直以来关于政治结构设置的争论都存在着。无论是从国家的形态到政府的形态,政党的形态,社团组织的形态等等,从根本上说,这种悬隔起地方性社会群体因素而以外在标准作出判断的争论,不过就是借着几个外国人和他们的思想的尸体还来的魂之间的毫无意义的争吵而已。近几年,当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之后,这样的争论也在逐渐的从学界消退,转而成了公知领域拿来当做廉价的 “思想品” 大旗虎皮的工具。再如政治结构的动态运行,即政治行为的施行及评价。常见的理论中,政治行为笼统的可以分成政治管理行为方面和政治参与行为,管理行为中的分工、程序及权责,参与程行为中的公平与平等。都不是能够以一个外在的标准来简单衡量好坏的。而是必须将这样的政治结构重新置放,或者更确切的说把政治这种主要社会关系放到具体社会关系中加以考量来作为思想前提的。六、小结 1. 一般性中的特殊性:政治学研究中的应该并不是没有应用限制的。不可能在一地的应该就能够在另外一个地方不加反思的直接作为外部判断标准去使用。政治学的研究是需要在对具体社会环境的细致研判后,分析某种制度应用后对整个群体合作所带来的影响有一定预测后,才有可能对其加以判断的。2. 动态性:政治学研究的并不是一个静态的一成不变的群体,而是一个一直因各种复杂因素导致各种复杂变化的不断变化的群体。因此,这样的政治学研究也注定是要以一种动态思想方式去思考问题的。比如一项政策或者一项法律的施行并不是逻辑上行得通就能了事的,它必须是能够在社会生活的挤压过程中,在历时性的思想试验中得到充分思考的政策或法律。3. 复合性:学科划分如此细致的当下,人们习惯于用这样的语句开始自己的思考:从法学的视角看……,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如今更加细分,从刑法学的视角看……,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这样的说法在带来了某种专业化的同时也在设置思想的障碍,一旦法学人的思考被经济学人声称 “不专业”,那几乎就是在未经全面审视的情况下直接判定理论无价值。而事实上没有宏观的整体视角的观照,任何单一专业化的逻辑自洽都会在复杂社会关系中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毕竟,这个社会不是被格式化成了泾渭分明的法学社会,经济学社会。而这种复合性能够通过多种理论对政治结构,政治行为,政治决策的全面分析来实现。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