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清末日本人游记中的中国长江中下游三重镇,白描呈现日本中国观的逆向转变。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自觉的当下,在跨文化及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尤其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日本的中国形象研究也在逐步展开。在此基础上以较长时段的日本人游记为材料开展形象学研究成为可能。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间,进入清末的中国和进入幕末明治时代的日本关联日益密切。这种关联来自西力东渐近代潮流的强大推动,《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发生成为标志性事件,两国人员往来日渐频繁。来到清末中国的日本人出于不同目的,留下了大量游记。
本书所说“游记”不单指文学意义上的纪行散文,而是扩展到所有行走甚至居留清末中国,以实地考察所获亲身体验为基础撰写的作品。
本书确定在清末中国政治、经济、地理空间上占据特殊位置的长江中下游三重镇——上海、南京、武汉的城市形象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并结合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念,从形象的三个构成成分,即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出发,以游记为基本史料,白描呈现幕末明治日本人眼中的清末长江中下游三重镇的城市形象,并分析在日本实用主义华夷观逐步确立的呼应下日本的清末中国形象的建构逻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前言
- 绪论
- 上篇 史料解题
- 第一章 幕末日本人上海游记
- 第一节 四次遣使之上海见闻录
- 第二节 岸田吟香的《吴淞日记》
- 第二章 明治日本人长江中下游游记
- 第一节 甲午中日战争前部分
- 第二节 甲午中日战争后部分
- 中篇 描述与认识
- 第三章 幕末明治游记所见清末上海
- 第一节 幕末遣使之地与明治日本人在关内最聚集之地
- 第二节 港口繁盛 海防凄凉
- 第三节 上海县城与上海租界的鲜明对照
- 第四节 生活在清末上海的人们
- 第五节 清末上海的风俗
- 第四章 明治游记所见清末南京
- 第一节 城市交通:驴马轿船车各司其职 马路铁道新筑
- 第二节 市井商情:大码头谈贸易物产关税 小店铺话买卖世态人情
- 第三节 人物形象:从高官到乞丐 个体刻画与群体描述
- 第四节 城市风貌:形胜依旧 古韵犹存 萧瑟没落中艰难恢复
- 第五章 明治游记所见清末武汉
- 第一节 武汉概观:九省通衢之形胜与东洋第一之前景
- 第二节 汉口港与汉口租界
- 第三节 武汉之华界
- 第四节 生活在清末武汉的人们
- 下篇 观念与评价
- 第六章 “华夷观”的日本视角
- 第一节 “皇国”为“华”与东洋为“华”之间
- 第二节 “文明”为“华”与实用主义华夷观的确立
- 第七章 幕末日本人的中国观
- 第一节 清末中国的“衰世”
- 第二节 “鄙夷”视角下的唐土宽厚与愚昧
- 第八章 明治日本人的中国观
-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的日本人的中国观
- 第二节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日本人的中国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