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当代经济学文库系列收录了国内当代经济学人的原创作品,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见证实录。
内容简介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第二版)》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地方政府的职能、性质与治理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揭示了中国政府体制运行特征的历史变化与内在逻辑以及未来的改革路径。本书基于严格的理论与实证方法,打开地方政府这个“黑箱”,聚焦于地方官员个体的激励、行为及其影响,从行政发包制和官员政治锦标赛两个核心概念出发,解析了中国政府治理所蕴涵的灵活性、动员能力和潜在的问题,为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以及增长模式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在考察了1949年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背后的政治逻辑之后,提出了一个典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地方政治精英在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政治权力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决定了地方政治精英出于自身政治利益最大化而对发展民营经济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即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的精英群体由于可以获得权力高层自上而下的庇护和支持,因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不强,而政治上被边缘化的精英群体只能向下寻求基层支持者的政治支持,因此采取了提供事实上的产权保护以保证地方民间经济利益的方式,来换得基层的政治支持以最大限度地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
《中国:增长放缓之谜》试图解释的是中国这次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几大主要和内在原因。作者认为,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主力人口收缩和老龄化,导致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收缩;人口流动和迁移受限,使中国城市化水平比国际一般标准滞后,导致“错过城市化人口”,造成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财富分配、收入分配向资本要素、技术要素,而非劳动力要素的倾斜,亦进一步导致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日益不足。几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国经济出现了消费需求不足型的生产过剩和增长放缓。
目录
- 主编的话
-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第二版)
- 版权信息
- 第二版前言
- 前言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地方政府与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 1.2 地方政府的独特地位
- 1.3 从政府激励到官员激励
- 1.4 研究问题与主要内容
- 2 行政发包制
- 2.1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特征:文献回顾
- 2.2 行政发包制:定义与特征
- 2.3 历史原型
- 2.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演变
- 2.5 行政发包程度和范围的决定因素
- 2.6 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行政发包制
- 3 转型中的地方分权
- 3.1 改革之前中央和地方关系
- 3.2 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方分权
- 3.3 条块关系与项目制分析
- 3.4 县乡基层政府间的关系:历史演变
- 4 转型中的财政分成
- 4.1 改革之前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 4.2 解析1978年之前的财政分成体制
- 4.3 财政包干、分税制与新一轮财政改革
- 4.4 预算外财政
- 4.5 省以下政府间的财政分成
- 5 政治锦标赛
- 5.1 定义、特征和实施条件
- 5.2 政治锦标赛的激励效应及其局限
- 5.3 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
- 5.4 干部交流制度及其影响
- 5.5 “官场+市场”模式
- 6 中国特色的政经互动
- 6.1 “层层加码”现象
- 6.2 官员中期排名与地区增长
- 6.3 政治商业周期
- 6.4 官员年龄与银行信贷
- 6.5 土地财政与“经营城市”
- 7 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
- 7.1 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 7.2 被忽略的角落:行政区交界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 7.3 地方官员的激励与合作:理论及其解释
- 7.4 区域“抱团竞争”
- 8 从政企关系到官商关系
- 8.1 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历史与现实
- 8.2 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理论分析
- 8.3 地方政府与乡镇企业的兴衰
- 8.4 从政企关系到官商关系
- 8.5 政商环境的地区差异:理论假说及其证据
- 9 当行政发包制遇上政治锦标赛
- 9.1 纵向发包和横向竞争
- 9.2 “集权—分权”悖论及其解释
- 9.3 政府层级间的“责任状”和“数目字管理”
- 9.4 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
- 9.5 国家治理能力的强与弱
- 10 政府治理的改革
- 10.1 问题与挑战
- 10.2 政府治理的转型
- 10.3 政府治理的现代化
- 附录: 政府内部的激励与治理理论
- 参考文献
- 中国:增长放缓之谜
- 版权信息
- 前言: 给增长放缓一个较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 ABSTRACT
- 第一篇 中国经济学界的未解之谜
- 1 问题的起因
- 2 经济增速下行的“两家争鸣”与质疑
- 第二篇 学术争论与历史演变
- 3 人口与发展:理论述评与事实
- 4 生育权与迁移权
- 5 世界经验:基于不同生育权和迁移权的配置
- 第三篇 人口再生产向下失衡的经济后果
- 6 市场失灵型人口再生产失衡与生产过剩
- 7 人口生育行政管制的经济后果
- 第四篇 人口流动和迁徙管制的经济后果
- 8 人口进入城市和退出农村的障碍和问题
- 9 人口迁移管制的消费和收入及产出损失
- 第五篇 财富与收入分配传导的生产过剩
- 10 房地财富收入城乡差距传导的生产过剩
- 11 政府和企业及居民间分配扭曲
- 12 结语:消费需求不足型的国民经济增速下行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当代经济学文库
-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基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版权信息
- 序
- 前言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浙江模式的特点
- 1.3 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和解释
- 1.4 本书的解释: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 1.5 浙江模式和现象的理论意义
- 2 浙江的共产主义革命与1949年后的权力格局
- 2.1 浙江省的共产革命和本地政治精英的形成(1922—1949年)
- 2.2 浙江1949年后的政治布局和权力结构
- 2.3 20世纪50年代的权力零和博弈
- 附录 游击队县和非游击队县的变量构建
- 3 为什么黑夜中狗不叫?农业集体化中的基层反应和策略
- 3.1 20世纪50年代初的经济变局:从新民主主义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3.2 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集体化:高层政治的迷雾与政策不确定性
- 3.3 浙江农村的群体性事件(I):闹退社
- 3.4 浙江农村的群体性事件(II):包产到户
- 附录 “闹退社”地区差异的计量检验
- 4 失意者们,团结起来:“文革”的“资本主义”复辟
- 4.1 从“大跃进”到“四清”:政治环境的变化和结果
- 4.2 “文革”中的权力游戏和地方干部的政治激励
- 4.3 “文革”对地方干部的政治激励效应及其经济效果
- 附录 对浙江各县“文革”期间武斗激烈程度的计量检验
- 5 具有浙江特色的经济发展:改革时代政治不确定性下的民营经济和基层创新
- 5.1 “文革”后浙江的政治走势和特点
- 5.2 政治不确定条件下的农业去集体化:1977—1982年间包产到户的蔓延和合法化
- 5.3 1976年后浙江企业家精神的迸发和民营企业的创业历程
- 6 结论和讨论I:浙江模式VS.江苏模式——兼论中国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差异
- 6.1 江苏省的革命历史和地方权力结构的特点
- 6.2 江苏的“文革”和社队企业的发轫
- 6.3 历史冲击、地方权力结构和经济发展:关于江浙对比的几个可检验假说
- 7 结论和讨论II:权力结构、政商关系和民营经济的未来
- 7.1 宏观政治经济环境
- 7.2 政商利益交换: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
- 7.3 要素禀赋和技术变化
- 参考文献
- 后记
出版方
格致出版社
2007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原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高等教育图书分公司正式更名为格致出版社。格致出版社秉承世纪高教的出书风格,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全力开拓适用于普通高校、高职高专、企业培训、公众教育各个层面,以经管、社科人文学科领域为特色的教材教辅,并兼顾知识大众对学术、文化图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