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9位美国历史中重要杰出女性合传。致敬无畏的女权先行者,她们觉醒与挣扎、奋斗与挫折,以谋求人类长久福祉为理想,引领女性挣脱锁链自我蜕变。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美国历史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公共女性人物,以每章两万字左右的篇幅为这些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立传:她们都对社会及历史有过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女性意识,主张女性的平等权利;都有故事有思想有性格,足以视为美国杰出女性的代表。

她们创办学校、建立组织、公开演讲、写作、推动立法、探索艺术、反抗权威……与所处时代女性固有的枷锁对抗,在各个领域都发出掷地有声的声音,堪称女性追求自我、改造社会的典范,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美国历史与文明的进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百年接力
  • 1 安·哈钦森 Anne Hutchinson
  • 通奸
  • 审判
  • 天生反骨
  • 老女人
  • 权威
  • 混乱
  • 监禁
  • 驱逐
  • 丑闻
  • 死亡与遗产
  • 安·哈钦森年表
  • 延伸阅读
  • 本章作者
  • 2 阿比盖尔·亚当斯 Abigail Adams
  • 出身名门 婚姻美满
  • 支持独立 维护弱势
  • 精打细算 理财高手
  • 夫唱妇随 政坛佳话
  • 第一夫人 实至名归
  • 建言献策 为国分忧
  • 远离政坛 安享晚年
  • 阿比盖尔·亚当斯年表
  • 延伸阅读
  • 本章作者
  • 3 玛格丽特·富勒 Margaret Fuller
  • 从神庙学校到格林学校
  • “谈话”讲座与女性教育
  • 富勒与康科德友人
  • 从康科德到纽约《论坛报》
  • 美国超验主义的杰出代表
  • 玛格丽特·富勒年表
  • 延伸阅读
  • 本章作者
  • 4 斯托夫人 Harriet Beecher Stowe
  • 家世生平:牧师家庭的生活和信仰
  • 文学创作:社会问题和宗教主题
  • 社会活动:以行动参与社会改革
  • 后世影响:解锁当代美国的文化符号
  • 斯托夫人年表
  • 延伸阅读
  • 本章作者
  • 5 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 Elizabeth Cady Stanton
  • 少女时光:“我向所有力量征税”
  • 初逢政治:“生命中的新启示”
  • 塞尼卡福尔斯大会:“这事得由女人自己来完成”
  • 合作与矛盾:“我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到低人一等”
  • 革命与分裂:“我们准备好了!”
  • 晚年生活:“我年龄越大越激进”
  • 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年表
  • 延伸阅读
  • 本章作者
  • 6 简·亚当斯 Jane Addams
  • 亚当斯家有女初长成
  • 精神成长与独立
  • 赫尔会馆四十年
  • 简·亚当斯与进步运动
  • 和平主义者的悲歌与赞歌
  • 独身的人生不孤独
  • 简·亚当斯年表
  • 延伸阅读
  • 本章作者
  • 7 格特鲁德·斯泰因 Gertrude Stein
  • 天才就是任性
  • 花园街27号
  • 艾丽斯
  • 里奥
  • 毕加索
  • 马蒂斯
  • 海明威
  • 福克纳
  • 斯泰因
  • 关于逗号,斯泰因是认真的
  • 现代主义
  • “迷惘的一代”
  • 美国教母
  • 格特鲁德·斯泰因年表
  • 延伸阅读
  • 本章作者
  • 8 埃莉诺·罗斯福 Eleanor Roosevelt
  • 大家族里的丑小鸭
  • 英伦求学
  • 一个非典型美国妇女的蜕变
  • 总统丈夫的“眼睛和耳朵”
  • 从美国第一夫人到世界第一夫人
  • 热忱与疏离
  • 平实而直通人心的智慧
  • 埃莉诺·罗斯福年表
  • 延伸阅读
  • 本章作者
  • 9 贝蒂·弗里丹 Betty Friedan
  • 才女学霸 立志“成功与名声”
  • 从史密斯到伯克利再到纽约
  • 快乐主妇与自由撰稿人
  • 打破“女性奥秘”之迷思
  • 组建全国妇女组织
  • 组建全国妇女政治党团会议
  • 晚年关注衰老与性别问题
  • 贝蒂·弗里丹年表
  • 延伸阅读
  • 本章作者
  • 英汉译名对照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L
  • M
  • P
  • R
  • S
  • T
  • V
  • W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被人尊重的感觉可能比被爱的感觉更好

    书中的几位女权运动的先驱,着实令我敬佩和崇拜。不得不说,她们都具有几个特点:1 - 有良好的家世背景 2 - 有极好的天赋并且热爱读书学习 3 - 具有毅力和刚强的韧性下面摘录书中的一些打动我的话:她思维的典型性在于 “不是由感情而是由思想所支配的,而且她将这种刚毅果断与一个女性的审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她的另一个朋友克拉克也说:“玛格丽特的天才中最突出的成分是准确和敏锐的理解力。一些人能看到差异,一些人看出相似之处,她却两者兼备”。奴隶制是当时美国人想要逃离,却又无法放弃的困境。信仰依靠的是厚德载物,臻于至善。她在定义 “个人自主” 的同时也在定义自己,正如她在临终前的自我评价:“我成了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第一位‘新女性’。” 他曾经对斯坦顿叹息:“啊,我的女儿,我多么希望你是一个男孩儿啊!” 斯坦顿不止一次地回忆过这个场景,每次她都告诉自己,一定要像个男人一般学识渊博、勇敢无畏。她学习骑马,研究希腊文,涉猎广泛,同她的父亲一样,也终生保持着独立思考的习惯。她在自传中写道:“我向所有力量征税,希望有一天能听到父亲说:‘女孩儿竟然跟男儿一样优秀!’” 但是,无论她多么优秀,性别都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思想保守的父亲虽然鼓励她接受教育,但又希望她遵守女则,不要越过性别的界限。斯坦顿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却仅仅因为性别的缘故求而不得,这种失落感也是推动她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男女,“都拥有独立存在的灵魂”,面对的是同样孤独的人生旅程,因此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段旅程中,“孤独的水手是男是女并不重要;既然自然之神已然赐予他们平等的地位,他们就得用自己的技术和判断应对危险;即便他们应对危险的能力不同,死亡的结局总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拥有朋友、爱情、友情、同情和仁爱,以此消除生活道路上的障碍,但每个人都独立地体验着苦难与成功。” 简 亚当斯 - 美国社工之母而另有几股力量支撑了她的决心和行动:一是她的天性和洞见;二是生活给予她的滋养和促动,还有就是阅读 —— 当自我充实的灵魂遇见身边或远隔时空的伟大灵魂,便会更加充实而又坚定;再就是有斯塔这样的同道之人。力量之源可谓内外兼备。当然,她也承认贫穷会使灵魂枯萎。她看到的事实告诉她,很多人并不是因为懒惰而贫穷,乃是社会不公的牺牲品。她看到了国家存在的问题,并切实体会到,人类首先要解决温饱,而移民、劳工、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都要有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会,才能在维持基本生活的基础上获得体面和尊严。一介女性艰难投身政治,幽默或许是一层保护色后来回忆起这个低谷期,亚当斯对何谓英雄作出了新解:英雄能看到常人所未见的真理之光,哪怕不计个人得失与后果,都坚持自己所见、所知、所认定的东西。格特鲁德 斯泰因 - 美国教母斯泰因在《艾丽斯自传》中回忆她在哈佛的求学经历,在某次期末考试的时候,她在考卷的最上端写道:亲爱的詹姆斯教授,我十分抱歉,但确实不想做今天的哲学考卷。于是她翩然离场。第二天她收到威廉・詹姆斯的明信片,上面写道:亲爱的斯泰因小姐,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我自己也常有此感受。并且补充说他给了她这门课的最高分。斯泰因和毕加索能够一辈子做朋友,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他们都是罕见的元气充沛的天才,在特立独行的创作之路上,他们都没有掉队,没有懈怠,也没有退缩。斯泰因说,她喜欢她拥有的也喜欢冒险去获得新的,她谈到年轻的画家谈到无论何事时总是这么说:“一旦人人都知道他们高明,冒险也就结束了。” 毕加索叹息一声补上一句:“甚至在人人知道他们高明之后,真正喜欢他们的人也不比当初只有很少人知道他们高明时更多。”20 世纪的现实并不和谐、对称、优雅适中。工业革命的成功使得美国和欧洲全面进入了工业时代,农业社会慢吞吞的节奏、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牧歌,甚至上帝的存在本身都受到了质疑,高尚优雅的宏大叙事已经不再契合渺小、琐屑却真实的新现实,19 世纪已经一去不返。往往如此,生活在相同空间的人其实生活在不同的时间,斯泰因所认为的非常清楚和自然起码要在 20 年后才能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同。著名的女人往往只是某个著名男人的注脚,富勒是爱默生的密友,斯泰因是 “海明威的导师”。艾丽斯在初见她的时候就感觉她 “饱经沧桑,过去的阅历都丰富了每一种新的视界 —— 这便是天才的一部分”。所谓 “变态” 其实是人生常态被人尊重的感觉可能比被爱的感觉更好。爱容易误入歧途,爱在带来美好的同时也造成伤害,而尊重只有好的一面。—— 埃莉诺・罗斯福小埃莉诺才 4 岁就展现出对爱的渴望和感受力以及爱他人的禀赋。她会悄悄跟父亲说:“我爱每一个人,他们每一个人也都爱我。” 严厉博学的老师对有潜能、善于思考的学生情有独钟。埃莉诺与梭维斯特成了忘年交。两人有诸多共性:都是自小失去父亲;天性中都具备某种严谨作风;求知欲都强,都具备旁人不见得拥有的悟性,也都向往成为有智性、有担当的人。这个纽约大家族的丑小鸭明白了一个道理,相比外表的美貌和繁琐的社交,内在的笃定和信心才更重要。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即将向她敞开大门,尽管新的人生风景也并不总是风和日丽。虽然她的个性和头脑吸引了富有眼光和远见的富兰克林,但在外表俊朗、自信活跃、善于交际的丈夫面前,她缺乏安全感。彼此倾心、相互吸引是一回事,婚姻生活中会带给对方幸福还是痛苦,又是另一回事。事实上,两人关系中潜在的问题在蜜月期间就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婚后的埃莉诺一度想做个 “传统而安静的家庭主妇”,但放弃服务社会工作后,她产生了自我怀疑,常常莫名忧惧自己无法驾驭对丈夫的爱。她本向往两人能成为生活与灵魂伴侣,但因生性敏感自卑,对丈夫的爱和内心的焦灼混在一起,所谓关心则乱。埃莉诺 罗斯福独立,既是勇敢的,也是孤独的。重新审视自我后,埃莉诺获得了摆脱绝望、恢复信心、驱逐孤独的方式:不做丈夫的附庸和装饰品,摆脱 “空心人” 状态,到公共领域去,帮助需要的人减轻痛苦,以人类的大爱代替个人的小爱。在看望受伤士兵和家属时,他们感受到了她带来的温暖,而她则 “触摸到了人类的情感之源”。富兰克林则乐于接受妻子的新圈子。一来,她们也是他作为政治家该结交的人;二来,她们给了妻子他所做不到的陪伴。富兰克林以政治家的魄力出台了一个又一个将国家从经济衰败中拉出来的政策,埃莉诺则以自身特有以及女性共有的恩慈之心和理想主义,亲历民众苦境,极大地补充了富兰克林力所不能及之处,做出了此前第一夫人所未能做出的贡献。新政成效显著,第一夫人功不可没。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民主既是给自己争取自由,也包含与他人友善合作;每个人既要为自己的幸福打拼,也要为他人的幸福奉献;真正的成功不仅是自己成功,也要能帮他人成功。她强调,只有每个个体都能保障生活水准,只有摆脱贫穷和偏见,只有儿童、老人、妇女、穷人、黑人、印第安人真正享受到自由,这个国家才算是实现了民主。民主政治要做的是释放人心中的善意,改变 “多数人创造的财富被少数人掌握” 的不公状态。她认为只有民主制度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民主的美国可以塑造 “温文尔雅、慈悲为怀、具有博爱精神的人” 即便是亲耳听闻他的旧情人露西小姐当时在场,她仍未流露出明显的情绪波动,她 “打小就被训练了把喜怒哀乐藏在不为人知之处”。在护送富兰克林遗体的火车上,埃莉诺默默地对自己说:“有些事情快要结束了,而新的时日也即将到来。” 于她而言,“钱财最有价值的用处是帮助自己扩展有益的才能,让自己最大程度地为社会和公众做贡献,给他人带来幸福”。正如她后来在自传里提到的,无论外在环境多么纷乱嘈杂,要在心中开辟一方绿洲,以减少精神损耗。这是埃莉诺年轻时的心得。埃莉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因着 “对世界永不倦怠的追寻之心”,这个敏感、自卑、胆怯、腼腆的小姑娘最终成了豁达、大方、果敢、仁爱的 “美国公共能量第一人”。她热忱缔结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爱的纽带,自己却时常在孤独中挣扎。如果说她与母亲、长辈、丈夫、子女、朋友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某种共性的话,“疏离” 是关键词。埃莉诺后来几近痛恨自己曾经对婆婆的依赖 —— 事实上,她痛恨所有过于依赖他人的行为。与其说她疏远婆婆,不如说她抛弃了过去的自己。丈夫去世,她悲伤也平静;获悉他旧情人之事,她在心底最终确认:她和他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她 “出席了丈夫的所有公共社交活动,唯独在他的感情生活中缺席了”。不过,埃莉诺曾说过,“共同的志趣和利益才是真正的婚姻之光”—— 她对婚姻的这一定位释放了自己。她想通了丈夫的不忠,理解了他对活泼有趣女人的向往,并原谅了女儿对露西的安排。富兰克林去世了,人们想象埃莉诺的悲伤,而埃莉诺也在旁观人们的悲伤。晚年埃莉诺更深切地思考了母亲的意义。她从自身角度体会到,当母亲是需要学习的;她更指出,当母亲也是一种社会建构。埃莉诺说过:“我们自己所做的选择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等到成年之后,我们就是所有过去选择的总和。” 出自天性、也源于幼年安全感缺失以及成年后的波折和政治家身份,埃莉诺经历了不为外人道的心理孤独,获得了对人与人之间疏离感的独特认知。埃莉诺说过,被人尊重的感觉可能比被爱更好。爱容易陷入盲目,在带来美好的同时也会带来伤害,而尊重不会让人误入歧途。她常提醒自己,也提醒其他女性:“女人应该读书,那些激起了你共鸣的思想,才造就了你。” 除此之外,女人还必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事业专长和朋友圈子,否则就无法 “满足身边人的需要”。富兰克林在世时,埃莉诺堪称 “丈夫良心的保持者和经常的代言人”;丈夫去世后,她仍保持着这一令人尊敬的姿态。人生知己难觅,既有缘相遇相知,当珍惜共处时光,如此足矣。她相信,“只要不强求不可能之事,对失去就不那么难过了”,而且,“一个人应当尽早学会不去期待所有人都理解自己,统一思想必然牺牲独立性”。她劝勉世人,要 “学会在完美和现实之间做出妥协”。与其怕不完美而逃避现实,不如怀抱希望,勇敢地一步步接近理想。“理想只是个大概值,接近它的过程就是成长”,这恐怕也是埃莉诺一生既奉献热忱又独享疏离的自我释义。“当一个人真正理解并做到自律,就更能理解自由的边界。自由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但不是绝对的;同时必须受到他人自由的限制,也就是说不能践踏他人的自由。” 从不拒绝改变,也不拒绝新生事物。她自小就有一股尽可能深入了解一切的韧劲,哪怕当时并不清楚想要做的到底是什么。美貌与温柔对女孩来说,在任何社会都是一种资产。父亲及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跟她说获得尊重并不等于获得友谊,比如他的朋友都是所谓的 “五点前的朋友”,即五点下班后不再交往。我想恋爱,想被人爱,想被人需要。我想要自己的孩子…… 但我不想只是找个男人嫁了,然后为他操持家务,成为他孩子的母亲,而自己什么都不是。我想为自己的人生做点什么 —— 有自己的爱好,获得成功与名声。” 当时,一个女孩有这样的想法绝对超前、“过分”,也绝对女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写阅读《女士接力:美国变革者》一书所得到的启发

      01 首先非常感谢笑薇文化传媒工作室赠送给我这本非常赞的书!无论从书的外表装潢还是从书的内容撰写,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和震撼呢!因此我花了一天一夜来精读,然后提笔写写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我们先来了解这本书的作者 —— 钱满素老师。这位老师是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国文明的研究。这位老师博览群书、笔耕不辍,因此著书立说的硕果累累。其出版专著《自由的基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自由的阶梯:美国文明札记》《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等,论文集《飞出笼子去唱〉《一个大众社会的诞生》;主编《自由的刻度:縮造美国文明的 40 篇经典文献》《绅土谋国:美国缔造者》《我有一个梦想》等:发表过多篇有关美国历史、文学、政治的论文和文章。所以,这样深入而持久的研究不得不令人敬佩,这样深入而赋有启迪意义的书籍不得不令人期待!02 本书从文体题材来看 —— 是 9 位美国历史中重要杰出女性合传;传达的是致敬无畏的女权先行者,她们觉醒与挣扎、奋斗与挫折,以谋求人类长久福祉为理想,引领女性挣脱锁链和自我蜕变。我们来说说这本书的归类,它被出版社归入的分类是传记、文学。本书选取美国历史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公共女性人物,以每章两万字左右的篇幅为这些历史人物立传。本书里的主人公都对社会及历史有过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女性意识,主张女性的平等权利;都有故事有思想有性格,足以视为美国杰出女性的代表。那么都是哪几位杰出且值得我们研究的 “大女主” 呢?她们分别是:①、美洲异端:安。哈钦森②、共和之母:阿比盖尔。亚当斯③、十九世纪女性的生活典范:玛格加特。富勒④、引发一场大战的小妇人:斯托夫人⑤、妇女选举权运动的先锋: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⑥、“修补世界” 的社工之母:简・亚当斯⑦、美国教母:格特鲁德.斯泰因⑧、人类大家庭的亲人:埃莉诺・罗斯福⑨、1960 年代女权运动的旗手:贝蒂・弗里丹本书提到,她们创办学校、建立组织、公开演讲、写作、推动立法、探索艺术、反抗权威…… 与所处时代女性固有的枷锁对抗,在各个领域都发出掷地有声的声音,堪称女性追求自我、改造社会的典范,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美国历史与文明的进程。如果详细分析为何她们能在所处的时代脱颖而出、能为” 女性追求自我、改造社会” 发声,我认为有几个原因:①、她们的人生起点不算低,在青少年都得到比较好的文化教育;②、她们的性格都比较独立并且都有坚定的信念,尤其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她们对” 女性独立” 的必要性认识就更深刻;③、尽管她们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经历不同的社会迭代时局,但她们为女权主义发声、代言、奔走都一致的相似,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带动了周围的人、社会进步人士一起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03 下面我们谈谈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位 “大女主。”” 人类社会的麻烦向来是千千万万,男女平权的事根本就一直轮不上,差不多要等到 20 世纪,才算排到了日程上。不过话说回来,观念说到底是现实的产物,形势总是比人强。在北美那种穷乡僻壤的特殊环里,现实生活的压力正在一点一滴地修正和改造原有的观念,殖民地女人在各个方面都有些与众不同的表现,她们正在润物无声地开创着美国妇女的独特传统。” 在描写本书第一个” 大女主” 时,上述段落详实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本书提到,首先表现在宗教上,这在当时是头等大事。由于对圣恩的同样渴望,对圣洁生活的同样需求,女人在马萨诸塞同样可以成为教会的正式成员,她们由此获得了一种信仰和身份的平等。本书第一位” 大女主”—— 安・哈钦森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女人成为异见领袖,拥有大批追随者,影响大到足以让当局感到不安 —— 这在那个时代的其他社会中大概不多见吧。在作者笔下的哈钦森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这样的妇女显然大大超出了温斯罗普对女人本分的定义,但她却真实地出现在早期的马萨诸塞,而且产生了真实的影响。她被正式审讯,并且被允许为自己辩护,最后,她被逐出了殖民地,因为初创的殖民地经受不起这种神学异见的冲击,更经受不起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的挑战。04 作者指出,“然而,美国女性从未放弃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各个时代的女性先驱奋发图强,历经数百年坚韧不屈。” 从她们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她们不仅自己活出精彩,更是带领广大女性完成百年接力,只为争取一个男女平权的新社会。在新环境中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熏陶后,到了独立革命,美国妇女已经对国家形势很有感觉。她们不仅参与独立运动,还在革命的激励下,将这种独立意识运用到自己身上。她们十分关注:在即将建立的新社会里,妇女将拥有什么样的地位。本书第二个 “大女主” 阿比盖尔・亚当斯在给丈夫约翰的信中提醒革命的领导层:在制定新的法规时务必记住女士们,否则 ——” 我们将决心煽动一场反叛,并且决不会受到任何没有我们的声音、没有我们的代表的法律约束。如此气概、如此意识,与美国革命完全是一脉相承。这个头开得意气风发,开得有胆有识,此后每次社会改革发出的平等呼声,都会再一次唤醒和强化妇女的平等意识。”05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831 到 1832 年间,法国贵族托克维尔受到美国这个年轻共和国的吸引,来这里进行了一番卓有成效的考察,写下了经典著作《论美国的民主》。目光敏锐的他也注意到了新世界妇女的新颖之处,用了整整五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妇女的地位、态度、教育,以及家庭和两性平等。他的观察无论巨细,从来不脱离美国社会的大框架,也从不忘记与欧洲社会进行对比。托克维尔毫不吝啬地高度评价妇女对社会的影响:“社会的民情是由女性创造的,因此,凡是影响妇女的地位、习惯和思想的一切东西,在我看来都具有重大的政治作用。” 他对美国妇女的评价更是有点出人意料:要是有人问我,你认为这个国家惊人繁荣和国力蒸蒸日上主要应当归功于什么,我将回答说,应当归功于它的妇女们优秀。总的来看,托克维尔对女性在美国社会中的表现深有感触,尤其以下几点:①、美国女孩享有更多的独立自主,“在美国,一个年轻姑娘可以只身长途旅行而不必害怕。” 她们之所以能做到这点,主要是三种因素的作用 —— 新教背景下个人获得的更大自主、自由政体下个人享受的言行自由,以及民主社会中的身份平等②、美国社会对女性的尊重,相信她们的智力,尊重她们的自由。得益于独立自主,美国女性也经常表现出不让须眉的头脑和心胸,刚毅果敢。③、美国人对男女平等的理解:不抹杀性别差异,不搞强制平等,而是让男女各自发挥不同特点,各尽所能,来维护家庭和促进社会发展。虽然两性做的事不同,但作为人的价值是相同的。06“不平与愤怒是意识觉醒最好的催生剂,女士们认识到首先应该解放的就是她们自己,于是她们从被动转向主动,开始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维权。到了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迎来第一波女权运动,女士们多方出击,挑战男性主宰的传统习俗。” 因此作者指出,首先就是女性当自强,她们必须用知识和技能来武装自己。一些有志向的女性勇敢地踏入传统的男性就业领域,要求平等教育、平等就业。1835 年,美国开始有女医生正式开业,20 年后她们开设了女子医学院。1840 年代,立志当牧师的女性进入神学院,争取宣教布道之权。她们还募款办学,创立分阶段的女子学校,重点开设培养女教师的师范学院。还有许多妇女公开巡回演说,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致力于改善公共卫生。也有妇女办杂志、当编辑,传播女权思想。有些女性则直接参与商业经营,拥有自己的实业。对这些踏进社会、敢作敢为的女性来说,受嘲弄是经常的事,但这动摇不了她们的决心。同样重要的是平权意识,除了要求在上帝面前的人人平等,女权主义者还大力促进妇女的平等宪法权利。经验证明,只有产生了一大批同道中人,先进的代表人物才可能脱颖而出。独立后半个世纪的美国孕育出了一批女界精英,玛格丽特・富勒当属其中翘楚。富勒才智过人,学识渊博,性格独立不羁。在那个女孩不能上大学的年代,她的父亲将她像男孩一样培养成才。富勒自视甚高,从不甘心当任何人的附庸,她对贬低女性头脑的说法尤为愤慨,抗议各个领域中对女性的压制。0720 世纪初的欧洲,存在着一个美国侨民群体,其中有位闻名遐迩的文化人格特鲁德・斯泰因。她学过医学、心理学,还曾师从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她一心创作她认为属于新世纪的美国文学,并热衷于鉴赏和收藏欧洲新崛起的先锋派画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作家纷纷来欧洲取经,斯泰因的沙龙名流往来,正是他们结交朋友和获取指导的好去处,她为这批美国作家起了个共同的名字 ——“迷惘的一代”。斯泰因并不囿于一个作家的身份,她心怀天下,两次世界大战时她都身在欧洲,热心主动地参与支援祖国的正义事业。对斯泰因这样卓尔不群的女子来说,性别早已不再对她构成限制。可以说,每场战争都是在深度改造社会。“一战” 时,当男子走上战场,妇女便不得不走出家庭去填补职场空缺,原本被迫的这一步成了女性走进社会的重要一步。有参与便有了发声的机会,也便萌生了平权的要求。美国妇女是敢于创新的,选举权是她们多年来不屈不挠地争取的政治目标,1920 年时机终于成熟,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通过,梦想成真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缘故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妇女开始登上政坛直接参政,劳工部长弗朗西丝・帕金斯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部长。罗斯福夫人埃莉诺更是经常公开出面,代表总统四处奔走,开创了美国第一夫人历史中的先例。从罗斯福夫人开始,美国人逐渐习惯夫人出来关注政治,而且他们真的很欢迎她。而在反对声音嘈杂的环境之下,贝蒂・弗里丹出来说话了,她说这只是一个关于女性的神话。1963 年,她在多年调研的基础上出版了《女性的奥秘》一书,将这种有意无意想象出来的女性状态称为 “女性奥秘”,并以此影响和推动了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以上就是我今天阅读完《女士接力:美国变革者》读书笔记,从这本书所得到的启发是深刻的,也从中看到了对女权主义的重视和推动乃美国社会文明的重要进步!这也让我联想到毛主席的一句语录:“妇女能顶半边天!” 仔细想想还真的是这样!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青豆书坊

      青豆书坊,成立于2007年,策划发行的图书以人文社科为主,注重图书品质,在家庭教育、心灵自助、文化历史以及文学方面都形成一系列有影响的产品,总部位于中国北京。 青豆书坊的主要图书类别有家教、文史、哲思、社科、心灵、两性、文学、童书。主要家教课程有“如何说孩子才会听”HTT国外认证师资培训课程、“平和式教养法”工作坊课程。主要活动有2015年“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百场公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