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6.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3千字
字数
2010-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影视译制历史与经典案例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中国当代影视译制的历史和制作流程,选取了一些经典的译制片进行比较,用案例讲述我国影视译制的发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译制的基本理念
- 第一节 译制的历史发展
- 一、概念界说:电影译制片+电视译制节目(电影、电视剧、专题)+网络字幕片
- 二、电影译制(1949)
- 三、电视译制(1958)
- 四、网络字幕片(2000)
- 第二节 译制的组织生产
- 一、艺术创作
- 二、技术规范
- 三、管理生产
- 四、结语
- 第三节 译制的理论研究
- 一、性质、特征:现象学
- 二、功能、意义:价值论
- 三、学科、专业:本体论
- 四、学术、理论:开放性
- 五、国内研究的不足:知识不完整,成果不系统
- 六、研究不足的原因:研究难度大,立项跟不上
- 七、加强译制研究的意义:揭示译制的价值,探索译制的道路,促进译制产业的发展
- 八、译制研究的几个重要课题
- 第四节 译制的社会语境
- 一、译制观念的变迁
- 二、译制的语境条件
- 三、译制的微观语境
- 四、译制观念与社会语境
- 五、译制方式与社会语境
- 第五节 结语
- 第二章 译制的文化功能
- 第一节 译制文化与译制主体
- 一、译制行为
- 二、译制文化
- 三、译制主体
- 第二节 艺术加工与“屏幕魅力”
- 一、翻译的品格——有味
- 二、配音的魅力——传神
- 三、译制的格调
- 四、译制的策略
- 第三节 思想移植与观念更新
- 一、开放的窗口
- 二、理念与机制
- 三、价值观的影响
- 第四节 系统管理与安全审查
- 一、许可政策
- 二、审查制度
- 三、保护手段
- 第五节 结语
- 第三章 影视配音与导演艺术
- 第一节 配音译制的流程
- 一、看原片
- 二、初对
- 三、复对
- 四、排戏
- 五、实录
- 六、鉴定
- 七、补录
- 八、混录
- 第二节 译制配音的贴合性
- 一、口型的贴合
- 二、动作的贴合
- 三、表意重点的贴合
- 四、情绪的贴合
- 五、身份的贴合
- 六、语调的贴合
- 七、性格的贴合
- 第三节 译制导演的工作特征
- 一、译制导演工作步骤
- 第四节 结语
- 第四章 译制的技术规范
- 第一节 译制片的基本素材
- 一、进口画翻底
- 二、译制片的画翻底及其特点
- 三、工作拷贝
- 四、国际声
- 第二节 工作拷贝的转换技术
- 一、胶转磁技术的历史演变
- 二、胶转磁技术的质量因素
- 第三节 译制配音的技术性
- 一、配音翻译的技术难关——装词
- 二、录音技术的演变——从模拟到数字
- 三、电影录音的工艺——标准化生产
- 四、译制录音的原则——声效还原
- 五、译制录音新技术——分轨录音
- 第四节 译制片的字幕技术
- 第五节 送审拷贝的制作流程
- 第六节 结语
- 第五章 译制的政策性
- 第一节 译制政策的系统性
- 一、第一层把关人:政府部门
- 二、第二层把关人:译制部门
- 三、第三层把关人:译制人员
- 四、三级把关体系中的问题
- 第二节 译制政策的计划性
- 一、许可制的意义
- 二、审查制的必要性
- 三、新时期的译制政策
- 第三节 国外译制政策比较
- 第四节 结语
- 第六章 译制生产管理
- 第一节 早期的译制生产
- 第二节 计划模式
- 一、计划模式下的译制片生产管理
- 二、计划模式面临的困境
- 三、上海电影译制厂模式
- 第三节 市场化趋势
- 一、市场化因素的出现
- 二、市场化管理中的问题
- 第四节 多元化竞争
- 一、网络字幕翻译
- 二、对外影视字幕翻译
- 第五节 结语
- 第七章 国外译制研究
- 第一节 日本译制片研究
- 一、日本译制片的产生
- 二、日本译制业的特征
- 三、引进影视作品现状
- 四、影视译制流程
- 五、日本译制业的特点
- 六、译制管理政策
- 七、总结
- 第二节 意大利电影译制概况
- 一、译制历史与现状
- 二、译制生产
- 三、译制政策
- 四、结语
- 第三节 巴西译制研究
- 一、历史综述
- 二、放映市场
- 三、引进流程
- 四、译制方式
- 五、结语
- 第八章 民族语译制
- 第一节 民族语译制的意义
- 一、民族语言和方言
- 二、民族语电影译制
- 第二节 民族语电影译制的发展
- 第三节 民族语电影译制的成绩
- 一、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蒙语)
- 二、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壮语、苗语、侗语等)
- 三、云南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彝族语、白族语、独龙语等)
- 四、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司(藏语)
- 五、延边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朝鲜语)
- 六、四川凉山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彝族语)
- 七、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藏语安多方言)
- 八、贵州省黔东南电影公司(苗语、侗语、水语等)
- 九、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维语、哈语、柯语、蒙语等)
- 十、甘肃兰州电影制片厂藏族语电影译制中心(藏语安多方言)
- 第四节 对民族语译制发展的思考
- 第五节 结语
- 附件 2009年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电影译制工作的通知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