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刑法学的现代展开(Ⅱ)》作者(陈兴良、周光权)选取了刑法学二十个重要专题(刑法总论部分有15个专题,刑法分论部钟5个专题)进行研讨,在“导论”部分对西方刑法学研究的经验和我国刑法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宏观分析,以描述刑法学发展的总体态势。在接下来的诸章中,就刑法客观主义、罪刑法定、客观归责、法益侵害说、目的犯、放任、违法性认识、绑架罪、故意杀人罪、受贿罪等专题进行细致分析。

内容简介

《刑法学的现代展开(Ⅱ)》沿袭了《刑法学的现代展开》的整体风络,对刑法学重要原理、核心范畴进行深入分析。在导论部分,对于我国刑法学如何处理生活经验和规范判断的关系、如何考虑时代特点、如何对待欧陆理论进行了初步讨论;然后,依次围绕刑法的机能、刑法的解释、罪行法定原则的理解和适用、犯罪论体系、客观归责论、身份犯、死刑限制、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等专题分别进行了研究;最后还对刑法学如何从刑事政策学中汲取理论滋养作了深入思考。两位作者(陈兴良、周光权)学术视野开阔,始终站在学科前沿,精心梳理刑法学争论要点,积极推动刑法“学派之争”,紧密结合司法实务尤其是疑难复杂案件、指导性案例,全面揭示者隐国刑法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本书对于刑法学界近十年来关于三阶层和四要件犯罪论体系的建构、实质解释和实质解释论、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论等重大问题进行的论争予以积极回应,对相关复杂问题的解决也提出了精到见解,对于推进我国刑法学的整体发展水平有重大参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导论 常识主义刑法观
  • 一、偏离常识主义的刑法学
  • 二、回归常识主义刑法观的可能性
  • 三、“欧化”刑法观与常识主义的关系
  • 四、常识主义刑法观的基本原理
  • 第一章 刑法的机能
  • 一、刑法机能的概念辨析
  • 二、刑法机能的全面理解
  • 三、刑法机能的科学界定
  • 第二章 行为无价值论的构造
  • 一、问题意识
  • 二、理解行为无价值论的三种进路
  • 三、对行为无价值论的批评与回应
  • 四、行为无价值论与刑罚论的关系
  • 五、行为无价值论的中国命运
  • 第三章 风险刑法理论批判
  • 一、风险刑法的风险之界定
  • 二、风险刑法的话语体系之解构
  • 三、风险刑法的立法实例之分析
  • 四、结语
  • 第四章 但书规定研究
  • 一、但书规定的历史沿革
  • 二、但书规定的内容界定
  • 三、但书规定的价值评判
  • 四、但书规定的司法适用:以“醉驾”为例
  • 第五章 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性的质疑
  • 一、文义解释不具有绝对优位性
  • 二、目的解释只在相对意义上处于优位
  • 三、实务中对解释方法的选择完全可能“各取所需”
  • 第六章 罪刑法定主义的逻辑展开
  • 一、绝对的罪刑法定与相对的罪刑法定
  • 二、形式的罪刑法定与实质的罪刑法定
  • 三、消极的罪刑法定与积极的罪刑法定
  • 四、罪刑法定主义的派生原则
  • 第七章 罪刑法定与刑法明确性
  • 一、刑法的明文与明确
  • 二、立法方式与刑法明确性
  • 三、非法经营罪中的刑法明确性问题
  • 四、结语
  • 第八章 罪刑法定与口袋罪的限制适用
  • 一、口袋罪演进的实例分析
  •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其他危险方法”
  • 三、口袋罪入罪条件的限制
  • 第九章 转型中的中国犯罪论体系
  • 一、中德犯罪论体系的比较视角
  • 二、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学术个案
  • 三、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意义
  • 第十章 构成要件论的历史演进
  • 一、贝林:构成要件论的基调奠定
  • 二、特拉伊宁:构成要件论的结构变异
  • 三、中国:构成要件论的模型还原
  • 第十一章 构成要件和违法性的关系
  • 一、构成要件和违法性的同质性
  • 二、必须区分构成要件和违法性
  • 三、我国刑法学中构成要件和违法性一体化的问题
  • 四、构成要件、违法性的关系与我国犯罪论体系的改造
  • 第十二章 客观归责方法论的中国实践
  • 一、客观归责论在中国的理论展开
  • 二、客观归责论在中国的司法实务
  • 三、客观归责论的中国前景
  • 第十三章 主要罪过说
  • 一、问题之所在
  • 二、主要罪过说的立论:从滥用职权罪谈起
  • 三、结果加重犯与主要罪过
  • 四、余论
  • 第十四章 过失犯的危险犯
  • 一、德国刑法中过失危险犯规定的探析
  • 二、我国刑法是否存在过失危险犯的辨析
  • 三、过失危险犯的法理考察
  • 第十五章 客观处罚条件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客观处罚条件的性质
  • 三、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的问题点
  • 四、外在的客观处罚条件
  • 五、中国刑法中的客观处罚条件规定及适用
  • 第十六章 未遂犯的处罚根据
  • 一、主观未遂论和客观未遂论的对立
  • 二、行为无价值论与修正的客观未遂论
  • 三、修正的客观未遂论与偶然防卫
  • 第十七章 不能犯和未遂犯
  • 一、区分不能犯与未遂犯的客观角度
  • 二、行为人明显缺乏经验知识与不能犯的成立
  • 三、判断主体与不能犯、未遂犯的区分
  • 四、余论 具体危险说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一致性
  • 第十八章 教唆未遂
  • 一、我国刑法规定未采用单一正犯概念
  • 二、解释刑法第29条第2款的方法论
  • 三、共犯从属性理论与对刑法第29条第2款的理解
  • 第十九章 身份犯的竞合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身份犯竞合的通常解决思路及其不足
  • 三、义务重要者正犯说的合理性及其论证
  • 第二十章 身份犯的共犯
  • 一、身份犯共犯的立法与学理
  • 二、违法身份犯与责任身份犯的区分
  • 三、我国刑法中的共犯与身份
  • 第二十一章 法条竞合
  • 一、我国刑法中法条竞合类型
  • 二、行政刑法意义上法条竞合“特别关系”的复杂性
  • 三、对于按特别法条不构成犯罪的情形,能否依普通法条定罪
  • 四、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关系
  • 第二十二章 死刑政策的法理解读
  • 一、死刑政策的演变
  • 二、坚持少杀政策的阐述
  • 三、防止错杀政策的阐述
  • 第二十三章 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
  • 一、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界定与描述
  • 二、德日刑法学中的表现犯:概念与性质
  • 三、我国刑法学中的表现犯:借鉴与争议
  • 四、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分析与认定
  • 第二十四章 自杀关联行为的定性
  • 一、教唆、帮助他人自杀行为定性的理论分歧
  • 二、理解自杀性质的第三种路径:法外空间说
  • 三、法外空间说的适用
  • 第二十五章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方向
  • 一、思考的起点: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功能定位
  • 二、刑事判决书改革与刑事案例指导制度
  • 三、法官的解释能力与刑事案例指导制度
  • 四、“类似案件类似处理”与刑事案例指导制度
  • 第二十六章 指导性案例研究Ⅰ:潘玉梅、陈宁受贿案
  • 一、潘玉梅、陈宁受贿案的内容
  • 二、潘玉梅、陈宁受贿案的分析
  • 三、潘玉梅、陈宁受贿案的评论
  • 第二十七章 指导性案例研究Ⅱ:王志才、李飞两起故意杀人案
  • 一、两起指导性案例的主要内容
  • 二、死刑适用条件的司法考察
  • 三、限制减刑制度的司法裁量
  • 四、最高人民法院在控制死刑中的作用
  • 第二十八章 指导性案例研究Ⅲ:施某某等聚众斗殴案
  • 一、案情叙述
  • 二、构成要件的法理阐述
  • 三、相对不起诉的政策体现
  • 第二十九章 指导性案例研究Ⅳ:忻元龙绑架案
  • 一、忻元龙绑架案的诉讼历程
  • 二、死刑案件证据标准的考察
  • 三、留有余地的“死缓”判决的反思
  • 索引(按拼音音序排列)
  • 代跋 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的关系:从李斯特鸿沟到罗克辛贯通
  • 一、李斯特鸿沟
  • 二、罗克辛贯通
  • 三、中国意识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