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经典作品全新增订,补充多国版本序言及学者评论;跨时空、多角度,全面理解施米特的处境,理解我们阅读施米特的语境。

内容简介

《政治的概念》乃施米特最标志性也是被讨论得最多的作品,至20世纪末已有15个语种的译本,因为他在此书中提出了极具争议性的观点——政治就是国家之间的生存冲突,就是对敌友关系的划分。《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是《政治的概念》初版时的附录,在1933年的修订版中被取消。1963年重印时,施米特增补了大量注释,撰写新序,附加了三篇“增补附论”,成为《政治的概念》一书的定本。同年,施米特发表《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从19世纪源于西班牙的游击战讲到列宁尤其是毛泽东对游击战理论和实践的天才发展,尖锐地提出现代国际政治中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该书副题表明其对《政治的概念》提供了历史证明。《游击队理论》在“911事件”之后更显意义,现已成为诸多学科的经典文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增订本说明
  • 编者说明
  • 政治的概念 [1932]
  • 重版序[1963]
  • 挑战
  • 回答这些问题的尝试
  • 回答的进一步发挥
  • 一、国家的和政治的
  • 二、划分敌友是政治的标准
  • 三、战争是敌对性的显现形式
  • 四、国家是政治的统一体,因多元论而出问题[35]
  • 五、决断战争和敌人
  • 六、世界并非政治的统一体,而是政治的多样体
  • 七、政治理论的人类学始基
  • 八、伦理与经济的两极导致的非政治化
  • 1932年版跋
  • 增补附论
  • 一、国家的内政中立化概念的各种意义和功能概观[1931][76]
  • 二、论战争概念与敌人概念的关系[1938]
  • 三、国际法的不牵涉国家的各种可能性和要素的概观
  • 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 [1929]
  • 一、嬗变的中心领域的阶段后果
  • 二、中立化和非政治化阶段
  • 游击队理论 ——“政治的概念”附识 [1963]
  • 前言
  • 引论
  • 1808—1813年〔游击队〕的起点状况一瞥
  • 我们的观察视域
  • 游击队员的字义
  • 国际法地位一瞥
  • 理论的发展
  • 普鲁士对游击队品质的错误态度
  • 1813年普鲁士观念的游击队及其向理论的转化
  • 从克劳塞维茨到列宁
  • 从列宁到毛泽东
  • 从毛泽东到萨兰
  • 晚近阶段的视角和概念
  • 空间视角
  • 社会结构的崩溃
  • 国际政治环境
  • 技术视角
  • 合法性与正当性
  • 实际的敌人
  • 从实际的敌人到绝对的敌人
  • 附录
  • 与施米特谈游击队理论[178]
  • 一、关于游击队员的谈话
  • 二、政治的游击队员
  • 《政治的概念》西班牙文版(1941)前言[1939]
  • 《政治的概念》意大利文版(1971)前言
  • 《从囹圄中获救》西班牙文版前言
  • 隐微的“增补附论” ——敌人概念和“人本学信念”疏解[261]
  • (一)作品的形式问题
  • (二)文本版本问题
  • (三)第一层含义:时代批判性的注释
  • (四)第二层含义:敌人概念中的延续性命题
  • (五)第三层含义:借由“霍布斯—结晶”所做的政治—神学自我阐释
  • (六)结语
  • 人名译名对照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