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广雅疏证》揭示王念孙音义理解,古韵分分类积极运用,取得较大成果。

内容简介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术语具有功能性异同。王念孙在使用术语进行因声求义实践中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继承性,但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术语规范。在《广雅疏证》中,语音形式与概念的复杂关系表现了音义之间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的统一。对称性是语音形式和概念之间相似性的体现,不对称性是语音形式和概念之间区别性的体现。另外,《广雅疏证》术语中的一字异音情况与《音义异同》中的音变构词用例有互补性,显示了王念孙对音义异同的认识以及对以义辨音的理解与运用。《广雅疏证》术语显示了王念孙丰富的古声纽思想,这些思想表明他吸收了钱大昕、戴震等的古声纽思想后,积极运用于具体音义问题的实践,并取得了较大成果。《广雅疏证》术语反映了王念孙对韵转关系的认识,与王念孙古韵分部有一致性,显示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基本遵循了自己的古韵二十一部分部情况。另外,王念孙还根据具体训诂实践灵活处理韵转情况。

目录

  • 封面
  • 目录
  • 內容簡介
  • 扉页
  • 版权信息
  • 其他
  • 萬獻初序
  • 摘要
  • 凡例
  • 上編 《廣雅疏證》音義術語研究
  • 第一章 《廣雅疏證》“語之轉”研究
  • 第一節 兩個詞間“語之轉”的聲韻關係
  • 一 “語之轉”雙聲疊韻有4例
  • 二 雙聲韻轉有29例
  • 三 聲轉韻轉有22例
  • 四 聲轉疊韻有4例
  • 第二節 AB與CD間的語轉關係
  • 第三節 AB、CD、EF間語轉關係
  • 第四節 A與BC語轉關係
  • 第五節 A與BC、BD語轉關係
  • 第六節 多個詞的語轉關係
  • 第七節 本章小結
  • 第二章 《廣雅疏證》“一聲之轉”研究
  • 第一節 兩個詞(字)間“一聲之轉”的聲韻關係
  • 一 “一聲之轉”雙聲韻轉有60例
  • 二 “一聲之轉”雙聲疊韻有1例
  • 三 “一聲之轉”旁紐韻轉有13例
  • 四 “一聲之轉”準旁紐韻轉有2例
  • 五 “一聲之轉”準雙聲韻轉有3例
  • 第二節 多個詞(字)間“一聲之轉”聲韻關係
  • 一 “A、B、C,一聲之轉”有34例
  • 二 “A、B、C、D(也),(皆)一聲之轉也”有8例
  • 三 “A、B、C、D、E也,皆一聲之轉也”有3例
  • 四 “AB、CD、E也,皆一聲之轉也”有1例
  • 五 “A、B、C、D、E、F,一聲之轉”有1例
  • 六 “AB、CD,皆一聲之轉也”有7例
  • 七 “AB、CD、EF,皆一聲之轉”有3例
  • 第三節 “一聲之轉”來源考
  • 第四節 本章小結
  • 第三章 《廣雅疏證》“之言”研究
  • 第一節 “之言”雙聲疊韻研究
  • 一 雙聲疊韻中的聲韻數量
  • 二 雙聲疊韻的形義關係考察
  • 第二節 “之言”雙聲研究
  • 一 雙聲部分正文及聲韻關係
  • 二 雙聲形義關係考
  • 第三節 “之言”疊韻研究
  • 一 疊韻部分正文及聲韻情況
  • 二 疊韻部分形義關係考
  • 第四節 “之言”對轉(旁對轉、異類相轉)研究
  • 一 對轉(旁對轉、異類相轉)正文及聲韻關係
  • 二 對轉(旁對轉、異類相轉)形義關係考
  • 第五節 “之言”旁轉研究
  • 一 “之言”旁轉正文及聲韻關係考
  • 二 旁轉形義關係考
  • 第六節 “之言”通轉研究
  • 一 “之言”通轉正文及聲韻關係
  • 二 通轉形義關係考
  • 第七節 “之言”特殊關係考
  • 一 “A之言AB也”有8例
  • 二 “A之言BA(也)”有9例
  • 三 “A之言AA(然)也”有5例
  • 第八節 “之言”來源考
  • 第九節 本章小結
  • 第四章 《廣雅疏證》“聲近義同”研究
  • 第一節 兩個詞間“聲近義同”研究
  • 一 “聲近義同”與其他術語的混用
  • 二 兩個詞間“聲近義同”正文及聲韻關係考
  • 三 兩個詞間“聲近義同”形體關係考
  • 四 兩個詞間“聲近義同”詞(字)義關係考
  • 第二節 三個詞間的“聲近義同”研究
  • 一 三個詞間“聲近義同”正文
  • 二 三個詞間“聲近義同”聲韻及形體關係考
  • 三 三個詞間“聲近義同”詞(字)義關係考
  • 第三節 四個詞間“聲近義同”研究
  • 四個詞間“聲近義同”正文
  • 第四節 五個詞間“聲近義同”研究
  • 一 五個詞間“聲近義同”正文
  • 二 五個詞間“聲近義同”聲韻關係考
  • 三 五個詞間“聲近義同”形體關係考
  • 四 五個詞間“聲近義同”詞(字)義關係考
  • 第五節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廣雅疏證》“猶”研究
  • 第一節 “A猶B也”研究
  • 一 “A猶B也”正文及來源考
  • 二 有來源的“A猶B也”音形義問題
  • 三 來源於王念孫自造的“A猶B也”音形義問題
  • 第二節 “某某猶某某也”研究
  • 一 “AA猶BB也”研究
  • 二 “AB猶BA也”研究
  • 三 “AB猶CD也”研究
  • 四 “AB猶CB也”研究
  • 五 “AB猶AC也”研究
  • 六 “AB猶CA也”研究
  • 第三節 “某猶某某也”研究
  • 一 “A猶AA也”研究
  • 二 “A猶BB也”研究
  • 三 “A猶BC也”研究
  • 第四節 “猶言”研究
  • 一 “猶言”正文
  • 二 “猶言”聲韻關係考
  • 三 “猶言”形體關係考
  • 四 “猶言”詞(字)義關係考
  • 第五節 “猶”連接兩個音義短句
  • 一 “某之爲某,猶某之爲某”研究
  • 二 “某之轉爲某,猶某之轉爲某”研究
  • 三 “某謂之某,猶某謂之某也”研究
  • 四 “某之通作某,猶某之通作某”研究
  • 五 “某與某同訓爲某,猶某與某同訓爲某也”研究
  • 六 “某名某,猶某名某也”研究
  • 第六節 “猶”與其他術語共同使用
  • 一 “猶”與“語之轉”共同使用研究
  • 二 “猶”與“之(爲)言”共同使用研究
  • 三 “猶”與“一聲之轉”共同使用研究
  • 第七節 本章小結
  • 下編 《廣雅疏證》與王念孫古音學研究
  • 第一章 《廣雅疏證》聲轉特點與王念孫古聲類問題
  • 第二章 《廣雅疏證》韻轉情況與王念孫古韻部問題
  • 結論
  • 一 《廣雅疏證》音義關係性質
  • 二 《廣雅疏證》聲韻問題與王念孫古音學
  • 三 《廣雅疏證》的寫作目的
  • 四 《廣雅疏證》因聲求義的特點與貢獻
  • 五 《廣雅疏證》音義關係研究應注意的問題
  • 附錄 《廣雅疏證》引《玄應音義》考
  • 一 引文功能多樣,以疏通訓釋為主
  • 二 引文方式以直引為輔,間接轉引為主,后者又以引《廣雅》為主
  • 三 《廣雅疏證》未引有一千多例,涉及異文、異訓情況
  • 四 詞義訓釋多從《玄應音義》中轉引早於或同於《廣雅》時代文獻
  • 五 多直引《玄應音義》中方言俗語材料解釋《廣雅》
  • 參考文獻
  • 後記
  • 作者簡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