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47千字
字数
2015-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德国文学交流史,包括德语文学在中国及中国作家对德语文学的接受,个案研究,包括德国哲人对辜鸿铭的态度以及席勒和歌德在中国的接受情况。
内容简介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德国卷》前4章的不少内容,依靠德语原著,或得到补充,或重新修订。《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德国卷》的叙述大约止于20世纪上半叶。按照原先设想,《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德国卷》第五章起的主题是“德语文学在中国”,既谈德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也论中国作家对德语文学的接受。《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德国卷》这章,可视为对原来“德语文学在中国”这部分内容的替代,也可看作从一个特定角度,讨论新中国建立至今,“德语文学在中国”之传衍的另一种尝试。《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德国卷》第六至第九章属于个案研究。它们各自通过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或讲述中国文化对德国哲人的影响,或介绍德国文学在中国的接受。第六章谈德国哲学界对辜鸿铭的接受或拒斥。在中国晚清名人中,辜鸿铭的敏锐和机智、率真和怪异,可算独树一帜。撇开以老庄和孔孟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人,他是对现代德国文人影响大的中国学者。但至今为止,国内尚无这方面的专论。第七章讨论德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或接受。我们以茨威格作为举例对象,是因为这个德语作家在中国的德语文学译介史上,具有超常影响力的缘故。第八和第九章论述德国文坛两位负盛名的作家,即歌德和席勒,在中国的接受情况。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
- 概述
- 第一章冒险的精神与开放的视野至17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
- 一、罗森施普吕特《葡萄酒赞歌》中的巨富可汗
- 二、奥皮茨笔下漫游中国的战神
- 三、“痴儿”的中国奇遇
- 四、耶稣会教士的《鞑靼战纪》与几部德意志的“中国小说”
- 五、小结
- 第二章17和18世纪德语文献或文学中的“中国精神”及中国文学
- 一、莱布尼茨的《中国近事》与沃尔夫《关于中国道德学的演讲》
- 二、周游世界的中国人眼中的中西世界
- 三、德国版的《孝经外传》
- 四、瑞士作家哈勒尔的两部“国事小说”与中国的关系
- 五、维兰德的《金镜》及中国的教育典范
- 六、《赵氏孤儿》在德国的流传
- 七、翁策尔笔下“武帝”的浪漫哭诉
- 八、小结
- 第三章19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
- 一、中国形象由褒向贬的转变
- 二、利希滕贝格及《关于中国人军事禁食学校及其他一些奇闻》
- 三、歌德对中国文学的接受
- 四、席勒对中国题材的处理
- 五、塞肯多夫创作与老庄哲学——兼及“庄生梦蝶”在德国的流传
- 六、浪漫主义、青年德意志及毕德迈耶尔文学中的中国
- 七、埃利森、霍普芬和古姆彭贝格笔下的“江郎才尽”故事
- 第四章中国文学在德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德文学交流的事实及我们的审视
- 一、海泽作品中的《诗经》故事和对《三国演义》的改编
- 二、蛇女——一篇中国故事在格林和凯勒作品中的变体
- 三、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中的中国异者
- 四、通俗小说家卡尔·迈的创作与中国的关系
- 五、道滕代的“中国”小说
- 六、《鲍家漂亮姑娘》和《幽王的毁灭》——比尔鲍姆和黑塞笔下的褒姒故事(兼及海涅)
- 七、霍夫曼斯塔尔对中国文学及哲学的接受
- 八、德布林的《王伦三跳》与老庄哲学及其他
- 九、德国作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改编与仿作——以德默尔为例
- 十、中国短篇故事集在德国的译介——以《今古奇观》和《聊斋志异》为例
- 十一、哲学的渗透——克拉邦德与中国文学及哲学
- 十二、文学的借鉴——埃伦施泰因与《水浒传》
- 十三、思想的探讨——以托马斯·曼《魔山》和《绿蒂在魏玛》为例
- 十四、故事的借用——勒尔克与“钟馗驱鬼”
- 十五、老子的出关——施泰尔与布莱希特
- 十六、现实的观察——基希及其《秘密的中国》
- 第五章德语文学在中国——以《世界文学》(1953—2008)中的德语翻译文学为例
- 一、《世界文学》的办刊历程及文学翻译概述
- 二、从《世界文学》看中国和德语国家的文化交流关系
- 三、德语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译介
- 第六章辜鸿铭在德国——德国哲学界对他的接受
- 一、凯瑟琳(Hermann Graf Keyserling,1880—1946)
- 二、潘维茨(Rudolf Pannwitz,1881—1969)
- 三、莱奥纳德·纳尔逊(Leonard Nelson,1882—1927)
- 四、《西方的没落》受了辜鸿铭的影响吗?
- 五、哲学史著作中的辜鸿铭
- 六、小结
- 第七章斯·茨威格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1949—2005)
- 一、茨威格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 二、茨威格小说研究
- 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接受研究
- 第八章歌德在中国
- 一、译介初期(1920年以前)
- 二、“五四”之后的译介高潮(1920—1937)
- 三、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余波(1937—1949)
- 四、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后的低迷(1949—1977)
- 五、“文革”后歌德译介的百花齐放(1977—至今)
- 第九章席勒戏剧在中国——从起始到当下的翻译及研究述评
- 一、民国时期的译介与研究
- 二、1949—1966年间的译介与研究
- 三、1978—2010年间的译介与研究
- 四、结语
- 附录
- 1.中德文学交流大事记
- 2.本书撰稿人名单:
- 参考文献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山东教育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是全国优秀出版社、山东省重点文化企业、省直精神文明单位,并拥有山东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和山东教育书店两个全资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