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后殖民主义的不朽经典,黑人世界反抗压迫的深沉呐喊。

内容简介

本书深刻剖析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精神与心理,描绘了殖民主义对有色人种的精神“奴役”。在白人的话语霸权下,黑人被认为是愚昧的、落后的,白人才是文明人。

法农以生活在原法属海外省的安的列斯群岛的黑人为例,描述了黑人是如何在殖民主义中失去自身的主体性和身份的。安的列斯人在法律意义上是法国公民,作为有色人种,在面对白人时始终存在一种自卑感,他们在潜意识中承认白人的优越地位,努力戴上“白面具”,拉近与白人的距离,渴望获得承认。然而,“变白”却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想法,也因此成为了被殖民者永远的精神枷锁。

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仍然存在的种族问题和自我身份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法农作品目录
  • 导读
  • 引言
  • 第一章 黑人与语言
  • 第二章 有色女人和白种男人
  • 第三章 有色男人和白种女人
  • 第四章 被殖民者的所谓依附情结
  • 第五章 黑人的生活经历
  • 第六章 黑人和精神病理学
  • 第七章 黑人与承认
  • 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反殖民经典

    本书出版于 1952 年,内容现在看已经普遍,当年属于先驱,作者出生于法属殖民地母亲白人,父亲是黑人但在海关工作,家境富裕,受到完整白人教育,参加法国对阿尔及利亚战斗立功,后学医学心理学,但和甘地一样,无论如何努力还是不能完全洗白,最终走上反殖民的道路。我这里记述卢旺达最近的发展,反映出非洲的变化。1994 年 4 月至 7 月,卢旺达的图西和胡图两大部族爆发大规模冲突,发生了震惊世界的 “卢旺达大屠杀”,约 100 万人惨遭屠戮,其中大部分遇难者为图西族。卢旺达的殖民历史有其特殊性,几个世纪以来,殖民者一直在管理这个社会。当殖民开始时,殖民者们就产生了 “分而治之” 以便进行征服的想法。而卢旺达和其他非洲国家不同,在其他国家,不同的部落和民族说不同的语言,奉行不同的传统、道德和信仰等等。而在卢旺达讲的是同一种语言,遵循同样的传统,拥有相同的文化。殖民者很难渗透进这个社会,那怎么样来分裂这个国家呢?答案是使用物理特征。他们带来了测量工具,比如用游标卡尺来测量法律、眼睛、疤痕,包括一些荒谬的东西,比如皮肤的颜色,图西人鼻子是否长,或者图西人的眼睛是否大,这样的区分方式极其原始。还有一些区分方法比如:如果你有很多牛,那么你就是图西人。如果你的牛少,那么你就是胡图人。殖民者们会测量你的体貌,根据这些测量结果划分种族,随后发放显示族群的身份证。如果一个人被判定为是图西人,从那一刻起,他的子孙后代就会成为图西族,由此可看出殖民者的荒唐。最近看到奥巴马和一堆人接触,他的表现呢就是像流行的那个梗,见到黑人拥抱,白人握手,所以美国虽然大熔炉融合了很久,但是不同肤色的人之间的隔阂依然存在。事情就是这样吊轨越强调越显得突出,如同前苏联各种族的加盟共和国不断的强调对不同民族的尊重,最终变成各处更独立。而在美国越是强调种族越是隔阂,而白人不想被棕色化。殖民主义依靠对殖民地的吸血,而从精神上强调种族差别,当然后期的新自由主义希望全球化,从作者 70 年前白人至上,但今天法国奥运会黑人和黑人元素已经无所不在,不分种族的开放包容才是正途,中国要想走出人口陷阱也应淡化民族,种族,强调命运共同体。卢旺达虽然被西方视为 “独裁” 国家,但过去 10 年年增长率超过 7.5%,中国的道路成为非洲和南方国家的榜样。我现在在昌吉,2009 年这里人口百万,后来只剩下 20 万,现在完全恢复,各处一片祥和,中华文明的大家庭(长)体系,给世界民族团结树立了典型样板。

      1
      2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