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37千字
字数
2024-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聚焦产业发展,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内容简介
本书研判我国正迈入以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以金融服务为活水源泉、加速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新阶段,进而提出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一体化推进思路。即“1+2+3”:建立一个统筹体系,优化市场和人才两种环境,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三项能力。最终助推实现“市场、政府、社会”纵向贯通、“产业、科技、金融”横向融合的良性循环新格局。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新型工业化丛书编委会
- 序言
- 前言
- 第一篇 总论
- 第一章 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的形势
-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演愈烈,要求构建金融支持与产业科技创新相匹配的机制
- 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各国迫切需要形成高质量科技供给
- 三、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为科技和金融创造发展蓝海和红利
- 第二章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机理的一般概述
- 一、基于三者特征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机理分析
- 二、国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主要机制和作用
- 第二篇 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三章 美国:前沿科技企业之国,资本技术深度耦合
- 一、“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
-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
- 三、“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
- 第四章 德国:制造业隐形冠军,面向需求进行“科产金”协同
- 一、德国“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
-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
- 三、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
- 第五章 日本:政府制度推动,打造辉煌一时的世界工厂
- 一、日本“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
-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
- 三、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
- 第六章 韩国:产业科技引领、金融要素支撑
- 一、“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
-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
- 三、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
- 第七章 以色列:政府支持风投催化,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地
- 一、“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
-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
- 三、“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
- 第八章 本篇小结:经验与启示
- 一、美德日韩以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上的共性做法
- 二、辩证看待美德日韩以在“科技—产业—金融”融合过程中的亮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篇 国内历程与现状
- 第九章 我国“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发展历程
- 一、循环体系发展历程
- 二、科技、产业、金融政策体系变革历程
- 第十章 我国各主体参与“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建设情况
- 一、政府
- 二、企业
- 三、高校及科研院所
- 四、金融机构
- 五、小结
- 第四篇 核心要求、瓶颈问题与新内涵
- 第十一章 新时代新征程对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提出三大核心要求
- 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 二、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 三、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 第十二章 新时期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建设的六大瓶颈问题
- 一、亟待加强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顶层设计
- 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尚不突显,我国对企业的支持方式有待加强
- 三、我国金融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长期稳定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
- 四、市场需求和政府支持对于科技企业的拉动作用尚不显著
- 五、高质量的中介服务和平台不多,生态环境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
- 六、专业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对产业科技支撑效果有限
- 第十三章 新时期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建设的新概念
- 一、内涵
- 二、特征
- 三、概念外延
- 第五篇 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
- 第十四章 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总体思路
- 一、全面统筹推进,理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构建体系
- 二、优化市场、人才两种环境,激发“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活力
- 三、夯实科技、产业、金融发展基础,提升“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竞争力
- 第十五章 分区域推动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的路径
- 一、京津冀
- 二、长三角
- 三、粤港澳大湾区
- 第十六章 分产业推动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的路径
- 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攻关合力,补齐短板产业——以生物医药为例
- 二、拉长长板产业,构筑产业科技竞争非对称优势——以新能源汽车为例
- 三、大力促进投早投小,推动研发、资本、标准、应用的早期协同,锻造新板产业——以量子产业为例
- 第六篇 地方实践与评估体系
- 第十七章 地方发展经验
- 一、北京市:科教资源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
- 二、上海市:多资本渠道助推科技、产业融通发展
- 三、深圳市:高技术企业主导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
- 四、合肥市:以国有基金为主导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五、地方主要做法总结
- 第十八章 重点城市“科技—产业—金融”循环评价指标体系
- 一、建立原则
- 二、建立目的
- 三、主要内容
- 四、指标体系验证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