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纪念朱谦之先生,藉以深入研究哲学前沿论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以心性问题为主题,以现象学为研究视角,收集了19篇专题文章。其中,包括9位中国学者的11篇论文:陈立胜讨论儒家思想,特别是王阳明哲学的4篇论文。中国台湾学者李明辉1篇论文。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代序 以跨文化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诠释 华夏文化中的心性思想与学说
  • 一、从中西方文化会通的角度来看
  • 二、从当代哲学的任务的角度来看
  • 三、心性现象学意义上的精神人文主义
  • 四、古代思想各宗的“心性”概念传统
  • 五、“心性现象学”之谓
  • 恻隐之心:“同感”、“同情”与“在世基调”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恻隐与同感、同情
  • 三、恻隐之心的思想谱系
  • 四、不仅仅是恻隐之心
  • 五、恻隐之心:儒者的一种基本的在世基调
  • 王阳明龙场悟道新诠
  • 悟道的地点与方式:为石墎,端居澄默
  • 悟道的时间:中夜,寤寐中
  • 悟道的内容:格物致知之旨
  • 悟道的性质:成圣之道的定向
  • 悟道与修道:顿与渐
  • 王阳明思想中的“独知”概念——兼论王阳明与朱子工夫论之异同
  • 一、“独知”:从朱子到阳明
  • 二、“独知处”即是“吾心之良知处”
  • 三、“独知处”究竟如何用功?
  • 四、由“独知”而知“独”
  • 五、结语
  • “心外无物”:一个心学命题的扩展研究
  • 引言:从“南镇观花”说起
  • 一、问题症结:物与非物
  • 二、在心、物对立的谱系中
  • 三、以心为本,纳物入心
  • 四、从心—身到伦理
  • 五、心灵塑造文明
  • 余言:哲学的在场感
  • 人的平等
  • 一、引论:关于作为根本性共同体的人性和人的平等的基本思考
  • 二、人人平等与人人一体的理念诞生史
  • 什么是伦理上的恶?
  • 一、导言
  • 二、摩尼教
  • 三、托马斯·阿奎那与摩尼教的争论
  • 四、托马斯与摩尼教的本体论之争评注
  • 五、对托马斯与摩尼教道德问题上争论的一些思考
  • 六、自己的一些考虑
  • 再论牟宗三先生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
  • 革新伦理学:胡塞尔和孔子
  • 一、胡塞尔的革新伦理学
  • 二、孔子的革新伦理学
  • 三、对胡塞尔和孔子革新伦理学的评价
  • 四、胡塞尔和孔子关于革新伦理学的对话
  • 五、革新伦理学的未来任务
  • 论由丁若镛与费希特的对话所展显的道德本能现象学
  • 一、费希特的道德本能理论
  • 二、丁若镛的道德本能理论
  • 三、对丁若镛和费希特所发展的道德本能理论的评价
  • 四、道德本能现象学的基本观念
  • 五、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良知与“信”良知——良知教的实修方法及其难点
  • 题解
  • 一、如何致良知
  • 二、致良知的难点
  • 三、王龙溪的路径——信良知
  • 四、龙溪的悟与修
  • 五、分与合
  • 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转向——其方法在应用现象学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 观·物——唯识学与现象学的视角
  • 上篇:“观·物”的静态结构
  • 下篇:“观·物”的缘起发生
  • 良知与自证分——以王阳明良知学为中心的论述
  • 一、自证分释良知的学术溯源
  • 二、自证分与良知之体
  • 三、自证分与良知之照
  • 四、自证分与良知之境
  • 五、结语
  • 良知与孝悌——王阳明悟道中的亲情经验
  • 一、与悟道相关的亲情经验
  • 二、亲情经验即良知
  • 三、结语
  • 舍勒与宋明儒者论一体感——一项现象学的与比较宗教学的探究
  • 结语
  • 熊十力“心”学的两个向度——对熊十力思想的静态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解读
  • 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自身意识思想研究
  • 引言
  • 一、胡塞尔:作为自识的自身意识
  • 二、列维纳斯:作为不安意识的自身意识
  • 三、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与哲学的首要问题
  • 代跋 现象学在中国与中国现象学
  • 导言
  • 一、现象学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
  • 二、现象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 三、中国现象学展望
  • 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