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旨在探讨老子世界观与黄老学的内在结构和系统。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老子思想和黄老学展开,准确认识它们的义理构造和精义,追寻从老子思想到黄老学的演变,扩展和深化对早期道家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用非常有限的文本建立了一个非常高明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既有探寻世界根源的本原论,也有追求最好治理的政道论。黄老学继承了老子的本原和政道论,又为其增添了用制度和规范保证客观、稳定、有效治理的法治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 “道”与“万物”的三重关系——老子世界观的构造
  • 一、道的创造力和事物的起源:“道生之”
  • 二、道的弱作用力和事物的自主性:“德畜之”和“道法自然”
  • 三、事物的“化作”与“无名之朴”:“反者道之动”
  • 第二章失常与回归——老子的“反”探究
  • 一、“反”和“复”与事物的“返回”和“复归”
  • 二、为什么要返回:“欲作”和“妄作”
  • 三、何处是归程:“无名之朴”和返本归根
  • 第三章老子的学说与《金人铭》和黄帝记忆
  • 一、《金人铭》、黄帝之言与老子
  • 二、从“谦卑”和“柔弱”方面来看
  • 三、从“俭朴”和“节制”方面来看
  • 四、从“变化”、“累积”和“结果”方面来看
  • 第四章“一”的思想的展开及其形态
  • 一、从数字到本根:“一”和老子的创发
  • 二、创生和万物的根据:《太一生水》的“太一”和《凡物流形》的“一”
  • 三、“执一”、“一众”和“一法”:《管子》和《黄帝四经》中的“一”
  • 四、共同和统一的世界:《庄子》的“齐一论”
  • 第五章终极根源概念及其谱系——上博简《恒先》的“恒”探微
  • 一、《恒先》的“恒”与“极”
  • 二、作为终极根源的《恒先》的“恒”
  • 三、《恒先》的“恒”与早期道家本根论的谱系
  • 四、《恒先》的“恒”与古代早期中国思想中的“恒”
  • 第六章从文本篇章到义理脉络——《太一生水》的构成和概念层次再证
  • 一、从文本的构成说起:不同章节抑或不同篇目
  • 二、概念层次和义理脉络:从“太一”“道”到“天地”“万物”
  • 第七章早期道家“统治术”的转变——从老子的“道政”到黄老学的“法治”
  • 一、从“道”和“道生之”到“道法”和“道生法”
  • 二、从“无为”到“法治”
  • 三、从“反智用道”到“弃智用法”
  • 四、从“无名”到“形名”
  • 五、从“自然”到“人情”
  • 六、从“小国寡民”到“至世”
  • 第八章秩序、制度与贤能——黄老学为什么反智的一个内在追寻
  • 一、道家眼中的良好秩序和生活:从老子到黄老
  • 二、道家“反智”的类型与黄老学的“反智”
  • 三、法治对贤能: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四、法治对贤能:普遍、活力与有限、无能
  • 五、法治之公正与贤能之偏私
  • 六、余论:期望、历史和比较
  • 附录北大藏汉简《老子》的某些特征
  • 一、文本新尺度与思想上的异同
  • 二、文本结构与《老子》的演变
  • 三、书体和避讳与简本抄写年代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