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9千字
字数
2024-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读《大学》,理解其蕴含的深意,对大学生的三观形成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充满着挑战。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是承担起这项重任的充分必要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乐观、自强、修己安人、中和守静等思想对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积极调节身心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大学》中“德位相配”“克己修身”“和谐平衡”的思想正好契合了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大学生达到自我身心和谐、知行和谐和物我和谐的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分,在波诡云谲的变革时代,更加充分地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能为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养赋能。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文化与心理健康
- 一 文化与心理
- 二 现代文化与心理健康
- 三 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 四 结语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理念
- 第三节 《大学》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 一 心理健康的最高标准是道德人格的养成
- 二 “正心修身”是君子通往身心健康的必经路径
- 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
- 一 智力健全,自知力完整
- 二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 三 健全的意志力
- 四 和谐包容的人际关系
- 五 健康完整的人格
- 第二节 大学是心理成熟的关键期
- 一 智力发展到高峰但未完全成熟
- 二 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但不稳定
- 三 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大
- 四 人际交往意愿强烈却被孤独感困扰
- 五 性生理成熟而健康性心理匮乏
- 六 人格发展逐渐完善但不稳定
-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 一 客观因素
- 二 主观因素
- 第四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困扰
- 一 学习心理困扰
- 二 人际关系困扰
- 三 情绪困扰
- 四 生活适应问题
- 五 就业心理问题
- 第五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 一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特殊性
-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与方法的特殊性
- 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成的特殊性
- 第六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当代价值
-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精神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三章 《大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德位相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 一 “德位相配”思想的时代新解
-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德位相配”
- 第二节 “克己修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路径
- 一 “克己修身”思想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二 “克己修身”是通往心理健康的必经途径
- 第三节 “和谐平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追求
- 一 《大学》中蕴含的“和谐平衡”思想
- 二 《大学》倡导的个体内部和谐心理系统
- 三 《大学》提倡的个体外部和谐心理系统
- 第四章 《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 第一节 “格物致知”达到自我身心和谐的目标
- 一 积极心理视角下的“格物致知”
- 二 “格物”的含义
- 三 “致知”的含义
- 四 “格物致知”达到自我身心和谐
- 第二节 “诚意正心”达到知行和谐的目标
- 一 朱熹“诚意”说:反思自我、规范自我的道德意识
- 二 王阳明“诚意”说:“诚意”是随附性的道德意识
- 三 “诚意正心”达到知行和谐
- 第三节 “克己修身”达到物我和谐的目标
- 一 “克己修身”的含义
- 二 “克己修身”达到物我和谐
- 第五章 “格物致知”与大学生学习心理
- 第一节 “格物致知”对学习的启发
- 一 “格物致知”对学习的传统理解
- 二 “格物致知”对学习的当代理解
- 第二节 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与学习心理
- 一 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 二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 三 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 一 学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二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 第四节 “格物”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 一 朱熹视角下“格物”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 二 王阳明视角下“格物”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 第五节 “格物致知”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要求
- 一 “格物致知”对大学生学习初心的要求
- 二 “致良知”对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
- 三 “致知”对大学生学习态度和求学方法的启示
- 第六节 “格物致知”调整大学生学习心理的方法与路径
- 一 端正的学习初心
- 二 学习态度的调整方法
- 三 学习生活适应的调节方法
- 第六章 “格物”“致良知”“诚意”与大学生自我发展
- 第一节 自我的内涵
- 一 意识与无意识
- 二 自我意识
- 三 自我实现
- 第二节 “格物”思想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启示
- 一 理学与心学的“格物致知”
- 二 宋代理学的自我认知
- 三 陆王心学的自我认知
- 第三节 “致良知”对大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的作用
- 一 “致良知”的解读发展
- 二 王阳明的“致良知”
- 三 “致良知”与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
- 第四节 “诚意”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路径和方法
- 一 “诚意”对自我意识提升的重要意义
- 二 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路径
- 第七章 “正心修身”与大学生道德人格
- 第一节 “正心修身”的含义
- 一 “正心修身”的传统解读
- 二 “正心修身”对人格发展的当代启示
- 第二节 大学生人格发展规律
- 一 人格的内涵
- 二 大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 三 大学生人格发展规律
- 第三节 “正心修身”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一 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追求及完美人格境界之塑造
- 二 内省:心理自我调节的诀窍
- 三 仁爱: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
- 第四节 “正心”对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的作用
- 一 慎独:正心的内在要求
- 二 礼:正心的外在教化
- 第五节 “修身”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目的与路径
- 一 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目的
- 二 培养道德人格的途径
- 第八章 “正心”与大学生情绪
- 第一节 “正心”中“中”的概念与要求
- 一 “正心”的概念
- 二 “正心”概念中有关“中”的思想的解读
- 第二节 情绪的概念、构成、主要分类与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 一 情绪的概念
- 二 情绪的构成
- 三 情绪的主要分类
- 四 大学生情绪特点
-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 一 焦虑
- 二 抑郁
- 三 愤怒
- 四 嫉妒
- 五 自卑
- 六 恐惧
- 七 冷漠
- 八 抱怨
- 九 孤独
- 第四节 大学生情绪问题的成因及情绪管理与调节
- 一 大学生情绪问题的成因
- 二 大学生情绪管理与调节
- 第五节 “中”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调节作用
- 一 中庸思维与情绪调节间的关系
- 二 “中”的思想对情绪管理的重要意义
- 三 “中”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的作用
- 第六节 “正心”调节大学生情绪的方法与路径
- 一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 二 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原则
- 三 情绪调节的方法
- 第九章 “诚意正心”与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 第一节 “诚意”的内涵及发展
- 一 “诚意”的内涵
- 二 朱熹论“诚意”
- 三 “诚意”思想的发展
- 四 当代新儒学对“诚意正心”的诠释
-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与一般问题
- 一 人际关系的概念
- 二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 三 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一般问题
- 第三节 “诚意正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启示
- 一 “诚意正心”对大学生培养良好人文素养的作用
- 二 “诚意正心”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 三 “诚意正心”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启示
- 四 “诚意正心”中蕴含的人际关系基本原则
- 第四节 “诚意正心”培养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与路径
- 一 “诚意正心”儒学观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 二 校园人际关系的调节及其方法
- 第十章 “克己修身”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 第一节 “克己修身”的含义
- 一 “克己”的含义
- 二 “修身”的含义
- 三 “克己”与“修身”的关系
- 四 “克己修身”对培育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价值
- 第二节 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一 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 二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 三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克己修身”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与路径
- 一 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分析
- 二 《大学》对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