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首都超大城市人口老龄化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探讨,提出了应对规划和策略。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代表性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英国、瑞典、韩国、新加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新理念和做法,结合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作为首都,北京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围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医养结合、京津冀协同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书对于普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最新理念,服务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对于思考老龄科学的前沿理论,服务老龄科学研究工作者;对于探讨和解决中国特别是首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服务党委、人大、政府决策;对于深化对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服务一线从业人员和养老领域投资管理、建设运营,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言 重寻无处
  • 第一章 首都北京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特征
  •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的总体情况
  • 一、老年人口的总体变化情况
  • 二、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
  • 三、老年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带来的多重影响
  • 四、人口老龄化的未来发展特征
  • 第二节 老年人口的需求特征分析
  • 一、不同老年群体美好生活需要存在显著异质性
  • 二、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更为迫切
  • 三、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 四、对精神文化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 五、对老年友好宜居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
  • 第二章 首都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人口发展带来新挑战
  • 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转型
  • 二、首都发展新征程上的新目标
  • 三、从老龄社会到超老龄社会背景下的新挑战
  • 第二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评价体系有待优化
  • 一、现行施用的指标体系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 一、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发展历程
  • 二、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 三、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 第四节 超大城市养老服务资源配置面临困境
  • 一、超大城市养老服务的供需特征复杂
  • 二、超大城市养老服务资源错配的表现形式
  • 第五节 社会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
  • 一、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 二、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 三、如何整体统筹“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
  • 第六节 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体制障碍客观存在
  • 一、我国老龄社会治理三维立体结构
  • 二、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老龄社会治理
  • 三、北京市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
  • 四、“最后一公里”的体制机制障碍
  • 第三章 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计划及其借鉴
  • 第一节 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与计划
  • 一、联合国提出的倡议、举办的活动
  • 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与行动
  • 第二节 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动向及特点
  • 一、推进健康老龄化全球战略和行动
  • 二、致力于应对和消除年龄歧视
  • 三、减少社会隔离和孤独
  • 第三节 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对北京的借鉴
  • 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研讨
  • 二、率先建成公平可及、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 三、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支撑和数字支持
  • 四、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数据收集与监测体系
  • 第四章 英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和社区照顾服务及其借鉴
  • 第一节 英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特征
  •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概览
  •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 第二节 英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
  • 一、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政策历程
  • 二、英国养老保险的“三支柱”体系
  • 三、英国的延迟退休政策
  • 四、英国养老金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三节 英国的社区照顾养老服务体系
  • 一、社区照顾支持政策
  • 二、社区照顾养老服务
  • 第四节 英国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 一、医疗保障体系
  • 二、整合照料服务体系
  • 第五节 英国老龄政策变革对北京的借鉴
  • 一、大力发展多层次社会化养老金制度
  • 二、加快推进渐进式弹性退休方案
  • 三、建立健全多元共担的家庭支持政策体系
  • 四、加快完善一体化整合照料服务体系
  • 五、提高便捷化、专业化居家社区照护服务能力
  • 第五章 瑞典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及其借鉴
  • 第一节 瑞典人口老龄化发展特征
  •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概览
  •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 第二节 瑞典的养老保障制度及其特征
  • 一、养老金制度的构成
  • 二、养老保险制度特征
  • 三、老年人社会救助制度
  • 第三节 瑞典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 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历史沿革
  •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
  •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具体内容
  • 第四节 瑞典的居家医养结合服务
  • 一、三级分诊及双向转诊
  • 二、老年人护理服务的责任划分
  • 三、老年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利用情况
  • 第五节 瑞典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北京的借鉴
  • 一、重视老年人的自身价值与独立性
  • 二、提高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 三、构建居家社区医养结合自治体机制
  • 第六章 韩国老年人权益保障及其借鉴
  • 第一节 韩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特征
  •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概览
  •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 第二节 韩国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体系
  • 一、收入保障体系
  • 二、养老服务与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 三、上报失踪和被虐待老年人举报制度
  • 第三节 韩国老年人的收入保障
  • 一、基础年金
  • 二、长期护理补助
  • 三、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 第四节 韩国老年人的就业保障
  • 一、老年人就业保障的立法
  • 二、老年人就业保障的内容
  • 三、老年人就业保障的支持政策
  • 第五节 韩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保障
  • 一、老年人医疗福利设施及相关服务
  • 二、居家养老福利设施及相关服务
  • 三、养老居住福利设施及相关服务
  • 四、老年人休闲福利设施及相关服务
  • 第六节 韩国老年人的健康保障
  • 一、老年人健康检查与健康保障
  • 二、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及综合管理
  • 三、针对特定老年人群体的专项定制化保健服务
  • 第七节 韩国老年人权益保障对北京的借鉴
  • 一、积极为老年人就业及社会参与提供法制保障
  • 二、强化老年人身心健康权益的保障
  • 三、进一步完善特殊老年群体的专项保障
  • 四、重视数字时代老年人的新型权益保障
  • 第七章 新加坡构建活力老龄社会及其借鉴
  • 第一节 新加坡人口老龄化发展特征
  •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概览
  •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新加坡老年人的健康服务
  • 一、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
  • 二、医疗服务体系
  • 三、健康促进计划
  • 第三节 新加坡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 一、老年人就业参与
  • 二、乐龄教育
  • 三、老年人的志愿服务参与
  • 第四节 新加坡老年人的生活保障
  • 一、医疗保障制度
  • 二、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 三、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建设
  • 第五节 新加坡构建活力老龄社会对北京的借鉴
  • 一、通过支付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 二、强化健康教育与疾病预防
  • 三、推动建立老有所乐的终身教育体系
  • 四、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就业参与
  • 五、完善老年人志愿服务制度
  • 六、打造国际一流老年友好宜居环境
  • 第八章 谱写首都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新篇章
  • 第一节 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评价体系
  • 一、优化现行指标体系
  • 二、具体指标的释义
  • 三、完善实施机制
  • 第二节 着力促进老年人口空间分布优化
  • 一、辩证认识超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 二、准确把握老年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 三、多措并举引导老年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 第三节 着力完善就近精准的养老服务体系
  • 一、多元化、多渠道养老供给方式的形成
  • 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优化
  • 第四节 着力构建公平可及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 一、健康老龄化推动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变革
  • 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路径优化
  • 第五节 统筹推进“一老一小”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 一、全面系统构建家庭支持政策体系
  • 二、注重发挥家庭和老年人的主体性、基础性作用
  • 三、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 第六节 着力优化超大城市服务资源配置机制
  • 一、超大城市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原则
  • 二、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策略选择
  • 第七节 着力破解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体制障碍
  • 一、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的制度框架
  • 二、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的功能定位
  • 三、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的运行机制
  • 四、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的实施路径
  • 五、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的评价考核
  • 结语 继往开来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