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法律社会史学研究的新的视角,进一步拓展了对徽商新的研究领域,弥补了法律史学术上的空白。

内容简介

徽学素来有着“商成帮,学成派”的美誉,徽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徽商文化现象,一直成为徽学学者研究徽州文化的关注重点。传统对徽商的研究方法局限于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本书力图将明清徽商置于“重农抑商”和“无讼”的传统法律文化的背景下,以法学(法律史)的研究方法来审视明清徽商的诉讼活动,尝试着在传统徽学研究领域里,开辟出以法律史学的视角研究徽商的一块新领域。

目录

  • 版权信息
  • 徽学与地域文化丛书编委会名单
  •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学研究文库”出版说明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抑商”法律视野下的商人
  • 一、历代“抑商”立法的成因
  • 1.经济原因
  • 2.政治原因
  • 3.伦理文化原因
  • 二、“抑商”法律下的商人社会地位演变
  • 第二章 明清徽商崛起的法文化因素
  • 一、徽商整合理学的“新四民论”
  • 二、明清统治者“恤商”的商业立法
  • 1.推行“恤商”政策,减轻商业税
  • 2.加强市场管理的立法,规范牙行制度,保护了商业的进一步有序发展
  • 3.明清统治者不断完善盐法,客观上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条件
  • 三、徽州宗族法的不断完善
  • 1.在宗族支持下,徽商易于在各地确立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市场垄断地位
  • 2.在宗族势力支持下,徽商依附于封建政权,借助政治势力的庇护,垄断特殊商品的专卖权
  • 3.在宗族势力支持下,徽商在经商各地建立会馆,整合分散的徽商的群体力量,进一步提高徽商的市场竞争力
  • 第三章 “无讼”下的徽州“好讼”
  • 一、官方“无讼”的主流意识
  • 1.社会根源
  • 2.思想文化根源
  • 3.政治根源
  • 二、徽州的“好讼”之风
  • 1.“无讼”说
  • 2.“好讼”说
  • 3.“折中说”
  • 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转变
  • 2.徽州地区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
  • 3.宗族的大力支持,也是徽州地区“好讼”之风盛行的原因之一
  • 4.徽商群体的介入,助长了徽州地区的“好讼”之风
  • 三、官府对徽州“好讼”之风的抑制
  • 1.推行乡约制度,定期宣讲圣谕,以德化民
  • 2.设置各种诉讼障碍,使民众产生“畏讼”、“惧讼”心理,以减少民间诉讼活动
  • 第四章 徽商“好讼”的成因
  • 一、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1.国家律例
  • 2.民事纠纷调处程序
  • 二、徽商自身较强的法律意识
  • 1.徽商在从事商业活动中,能够严格遵守明清两朝的法律,真正做到依法经营,讲究商业信誉,义中取利
  • 2.徽商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三、徽商依仗官府的“政治保护”
  • 第五章 徽商诉讼(上)
  • 一、徽商之间的诉讼
  • 1.徽商的借贷诉讼
  • 2.徽州盐商销盐诉讼
  • 二、徽商与民众的诉讼
  • 1.徽商与各地民众涉及经济利益的诉讼
  • 2.徽商与当地民众涉及社会矛盾的诉讼
  • 第六章 徽商诉讼(下)
  • 一、徽州盐商与官的诉讼
  • 1.两淮“提引案”
  • 2.鲍芳陶“抗签误课案”
  • 二、其他徽商与官的诉讼
  • 1.杭州徽商木业公所的抗捐与官府的交涉
  • 2.徽商反对绩溪籍官员胡晋甡的厘捐关税的诉讼
  • 第七章 徽商“好讼”的弊害
  • 一、经营活动的成本加大
  • 二、公平竞争秩序的失落
  • 三、加大经营之外的不确定风险
  • 第八章 徽商的诉讼与欧洲中世纪商人诉讼的比较
  • 一、欧洲中世纪商人的发展轨迹
  • 二、比较分析两者诉讼及影响
  • 1.诉讼的裁判者不同
  • 2.诉讼遵循的依据和程序不同
  • 3.诉讼的影响不同
  • 余论
  • 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