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主线,真实再现中央红军突围以来的军事现实,以及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内容简介

以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湘江之战为主线,用艺术化的笔法,描写我军与优势之敌经过艰苦战斗,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国民党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人物表
  • 第一章 1934年11月30日 湘江西岸
  • 一 李德的希望
  • 二 目标不改
  • 三 博古与李德
  • 四 博古的推理
  • 五 拯救全军的上帝在哪儿
  • 第二章 1934年11月30日 湘江西岸阻击阵地
  • 一 林彪的一军团
  • 二 兴国壮士
  • 三 战争沉醉
  • 第三章 1934年11月30日·黄昏 湘江东岸
  • 一 “我们贻误了战机”
  • 二 “的确很被动”
  • 三 “向着火线上去”
  • 第四章 1934年12月1日 湘江西岸一军团阻击阵地
  • 一 打硬仗
  • 二 小计划成功
  • 三 军事与政治
  • 第五章 1934年11月29日 湘江东岸黄土崖高地
  • 一 担架上的毛泽东
  • 二 建议不被接受
  • 三 遵义会议的预演
  • 第六章 1934年12月1日 湘江西岸界首
  • 一 最高三人团
  • 二 博古叫屈
  • 三 二、六军团的行踪
  • 第七章 1934年11月·中旬 南昌行营
  • 一 “共军在哪儿呢”
  • 二 “聚歼于湘江潇水之间”
  • 三 视察是为了统一
  • 四 “他是个好军人,但还不是好政治家”
  • 五 与何健“函电交驰”
  • 六 追剿计划
  • 第八章 1934年12月2日 新圩、文市之间的三十四师阵地
  • 一 阵地即将陷落
  • 二 陈树湘之死
  • 三 万世松突围
  • 第九章 1934年12月2日 油榨坪资水河边
  • 一 血战之后
  • 二 博古与毛泽东
  • 三 博古与洛甫
  • 四 周恩来讲故事
  • 第十章 1932年10月 中央苏区宁都
  • 一 周恩来与陈毅
  • 二 周恩来夜不能寐
  • 三 宁都会议
  • 四 推迟表决
  • 第十一章 1932年10月 江西宁都北郊李园村
  • 一 红色十字架
  • 二 前后方的严重分歧
  • 三 陈毅
  • 四 变通之法
  • 第十二章 1934年9月·中旬 于都竹沟村
  • 一 翻放的墓碑
  • 二 《周易》之辩
  • 三 《土地法》
  • 四 为政之难
  • 第十三章 1934年12月4日 越城岭山中(上)
  • 一 徐特立与毛泽东
  • 二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 三 毛泽东与贺子珍
  • 第十四章 1934年12月6日 越城岭山中(下)
  • 一 披蓑衣的战士
  • 二 是战士,更是农民
  • 三 灵渠与战争
  • 四 不可预卜
  • 第十五章 1934年10月7日 中央苏区瑞金
  • 一 项英的叮嘱
  • 二 让安泰离开大地
  • 第十六章 1934年12月—1935年1月宝界岭山中
  • 一 山林游击队
  • 二 毒蕈
  • 三 何去何从
  • 四 向回走
  • 第十七章 1934年10月28日 于都河畔
  • 一 留守苏区
  • 二 安置伤员
  • 三 陈毅与项英
  • 第十八章 1934年11月10日 于都竹沟村
  • 一 大屠杀
  • 二 中央给项英的最后一次指示
  • 三 危险与希望
  • 四 相见
  • 第十九章 1934年12月 南昌行营
  • 一 “可恨的地方实力派”
  • 二 宋美龄
  • 三 国事顾问端纳
  • 四 《七千俘虏》
  • 五 真理与信仰
  • 第二十章 1934年12月11日 湘南通道
  • 一 通道争议
  • 二 都是假定
  • 三 李德的痛苦
  • 四 悲剧
  • 五 历史应该是公正的
  • 第二十一章 1978年10月 北京——宁都
  • 一 毛泽东故居前
  • 二 “记住……”
  • 三 何处是归程
  • 突破湘江封锁线地区略图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他们终归历史,我们何曾不是呢?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