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精选48位哲学家和98个哲学主题,绘制近200幅思维导图与图表,以超图解的手法,对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进行全方位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在冯友兰先生传世名作《中国哲学简史》的结构框架下,参考胡适、牟宗三、张岱年等现代哲学大家的观点,精选48位哲学家和98个哲学主题,绘制近200幅思维导图与图表,以超图解的手法,梳理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核心概念与思想体系。

百家争鸣如何转变为儒术独尊?汉传佛教是如何形成的?宋明之际的理学、心学在争论什么?清末民初的哲学家们是如何推动西学东渐的?

当代中国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人类先天具有对超乎现世价值的追求,而中国人的追求方式便体现在中国哲学之中。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生于忧患的中国智慧
  • 导论 自成一格的中国哲学
  • 中国智慧可以被称为“哲学”吗
  • “哲学”一词的由来
  • 早期思想家对“哲学”一词的认识
  • “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 不同的声音
  • 为什么中国哲学比西方哲学更接地气
  • 一方水土养一方哲学
  • 古代传说中的实用主义
  • 关注现实的中国哲学
  • 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在哪
  • 知与行
  • 忧患意识
  • 哲学上的中西之别
  • 什么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主题
  • 人的本原是什么
  • 性命同出于天
  •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理论
  • 第一部分 群星璀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 第一章 塑造中国哲学的原始观念
  • 对古代中国人来说,什么是至高无上的
  • 商朝的“帝”信仰
  • 周人对至上观念的改革
  • 远古至商周时期的宗教演变
  • 最有权力的人要听谁的话
  • 从宾客到嫡长子
  • 敬德保民
  • 王道思想的雏形
  • 如何让复杂的世界简单化
  • 解释变化的两种气
  • 在生产中总结出的五种重要事物
  • 抽象思维源于生活
  • 占卜还能占出哲学来
  • 从八卦到六十四卦
  • 卦与爻的世界
  • 符号化的世界
  • 第二章 儒家学派
  • 春秋战国为什么那么乱
  • “名不正”的时代
  • 为什么要“正名”
  • 义与利
  • 你能做些什么证明自己是个好人
  • 由己及人
  • 由仁而礼
  • 仁与礼的关系
  • 孔子为什么要骂和事佬
  • 中的标准
  • 中庸不是折中
  • 政治主张与方法论
  • 德行好的人,命也一定好吗
  • 天命有德
  • 君子之畏
  • 儒者的使命
  • 自由与幸福从何而来
  • 学而自由
  • 各有所安
  • 孔子的快乐
  • 孔子说清楚人的本性是好还是坏了吗
  • 填补断层
  • 承上启下
  • 儒家心性论的雏形
  • 你会无条件、无目的地帮助他人吗
  • 不得不辩
  • 人性本善
  • 内在的善性
  • 他人好评与问心无愧,你选哪个
  • 向内寻求
  • 无愧于心
  • 君子自得
  •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会做选择题
  • 国之危难
  • 贤者的本心
  • 两重义利
  • 别人凭什么帮你
  • 从牛开始
  • 人和最重要
  • 孟子的仁政思想
  • 为什么说人性本善是错的
  • 天人之分
  • 性伪之别
  • 性之善恶
  • 如果人性本恶,那善良又是哪里来的
  • 道德的起源
  • 学习的重要性
  • 环境塑造人
  • 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管用时该怎么办
  • 礼法的强制性
  • 儒法之间
  • 合理的差等
  • 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不懂逻辑
  • 以正对奇
  • 明晰概念
  • 概念与推理
  • 《易经》为什么会成为儒家经典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一脉相承的忧患意识
  • 《易经》的哲学化
  • 道德和政治是一回事
  • 本末终始
  • 由圣而王
  • 大学之道
  • 儒家哲学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 天赋之性
  • 与天地参
  • 圣人之道
  • 第三章 墨家学派
  • 仁与礼真的能给百姓带来好生活吗
  • 另一个阶层
  • 不只是学派
  • 一代显学
  • 树立绝对权威就能维护社会稳定吗
  • 最高的主宰
  • 鬼神的赏罚
  • 以另一种视角关注现实
  • 所有人都只有一种价值观会怎样
  • 选贤任能
  • 因贤而同
  • 同一最重要
  • 冲突只能用战争解决吗
  • 乱之所起
  • 义与不义
  • 爱人之道
  • 正义和利益总是矛盾的吗
  • 义即是利
  • 天下公利
  • 墨家思想的天人观
  • 判断真假的标准是什么
  • 言必立仪
  • 凡事看效果
  • 是非利害之辨
  • 谁说中国人不讲逻辑
  • 为什么要辩
  • 辩什么
  • 如何辩
  • 中国最早的逻辑体系
  • 第四章 道家学派
  • 什么都有“道”,但“道”是什么
  • 老子与《道德经》
  • 新的本体
  • 道家学派的最高本体
  • 因为太倒霉了,所以会走好运
  • 依存与转化
  • 老子的价值观
  • 正反之辩
  • 谁说知识越多越有智慧
  • 益与损
  • 心是一面镜
  • 求道之法
  • 现代人真的比原始人更幸福吗
  • 批判的声音
  • 理想的状况
  • 另一种态度
  • 在哪里能找到“道”
  • 自本自根
  • 道无所不在
  • 道在物中
  • 人能获得绝对正确的知识吗
  • 标准何在
  • 以道观物
  • 齐物之道
  • 养生的秘诀就是远离是是非非
  • 吾生有涯
  • 以静养神
  • 保身全生
  • 有条件的自由还算自由吗
  • 相对与绝对
  • 超越对立
  • 无条件的自由
  • 第五章 法家学派
  • 人民守法是因为害怕受罚吗
  • 重法轻礼
  • 刑无等级
  • 以“壹”治国
  • 君王应该提防的是暴民还是权臣
  • 乱臣破国
  • 阴阳二术
  • 御臣以术
  • 知识就是力量?权力才是力量
  • 贵势任法
  • 君臣之道
  • 治国之方
  • 如何保证掌权者的绝对强大
  • 对前期法家思想的批判总结
  • 自私的人性论
  • 体系化的法家思想
  • 第六章 先秦时期其他的哲学思想
  • 打仗也要讲哲学
  • 国之大事
  • 知己知彼
  • 用兵之道
  • 什么东西最小同时又最大
  • 新的世界本原
  • 修此而知彼
  • 新的世界本原论
  • 道理是越辩越清楚,还是越辩越糊涂
  • 合同异
  • 离坚白
  • 名辩的高峰
  • 历朝皇帝都只穿一种颜色的衣服吗
  • 深观阴阳
  • 五德转移
  • 神秘的历史观
  • 第二部分 从继承到批判: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
  • 第一章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 出于怎样的哲学根据,国家必须统一
  • 统一的社会环境
  • 一切归于天
  • 天在王先
  • 儒学是如何变成神学的
  • 融阴阳五行于儒学中
  • 人副天数与天人感应
  • 董仲舒的世界观
  • 教育就像把水稻变成米
  • 性分阴阳
  • 性禾善米
  • 大一统的道德侧面
  • 第二章 扬雄、桓谭与王充的哲学思想
  • 如何在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原创
  • “玄”是万物的本原
  • 学以修性
  • 继承与创新
  • 精神能否在身体外独立存在
  • 对神仙方术的批判
  • 形神似烛火
  • 形与神的关系
  • 老天爷真的会关心人间疾苦吗
  • 天只是一种自然存在
  • 天人感应的真正内涵
  • 破斥神秘的自然观
  • 亲眼所见的就是事实吗
  • 对先知之说的批判
  • 认识事物的方法
  • 经得起验证与反思的才是事实
  • 万般都是命注定
  • 元气是万物的本原
  • 气定性命
  • 元气决定论
  • 第三部分 才性的绽放: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 第一章 魏晋玄学
  • 有这个、有那个,“有”是哪里来的
  • 正始玄风
  • 从无名到知意
  • 玄学的主题与方法
  • 天赋对哲学研究有多重要
  • 玄思的天才
  • 崇本息末
  •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 人的语言能准确描述事物的本质吗
  • 三种认识
  • 因有明无
  • 玄学的方法论
  • 凡夫俗子和圣贤哲人有何不同
  • 性与情
  • 圣人有情
  • 王弼的人生哲学
  • 哲学家也会酗酒逃避现实
  • 胸中垒块
  • 超脱现实
  • 竹林玄学
  • 凭什么说身体与精神是彼此独立的
  • 另一种角度
  • 导养得理
  • 形神与养生
  • 违背人性的道德还算是道德吗
  • 是与非
  • 名教与自然
  • 以身践道
  • 光靠说的能治理好国家吗
  • 反映时代的思想转变
  • 批判贵无论
  • 著崇有之论以释其蔽
  • 你是你、我是我,你我之间有什么关系
  • 物各自生
  • 自然与独化
  • 性与分
  • 逍遥自在还分等级
  • 各得其实
  • 天下莫不逍遥
  • 两种逍遥
  • 第二章 佛教哲学的初传与兴盛
  • 如何让印度佛教说中国话
  • 佛教的传入
  • 翻译经典
  • 从梵语到汉语
  • 让佛讲汉语还讲出问题来了
  • 般若学的兴起
  • 对空的不同理解
  • 佛学与玄学的交融
  • 专业科班出身有多重要
  • 般若学的独立
  • 对前人的批判
  • 中观正统
  • 什么道理让石头听了都点头称是
  • 孤独的先觉者
  • 渐悟与顿悟
  • 不滞于文的涅槃圣
  • 凭什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德福问题
  • 世出世间之争
  • 因果与神我
  • 每一个生命的心中都有一整个宇宙
  • 三谛圆融
  • 一念三千
  • 佛教中国化的开端
  • 唐僧取回了怎样的真经
  • 统摄全体佛学的尝试
  • 八识与种子
  • 印度佛学在中国
  • 你与万物之间真的存在差别吗
  • 法界缘起
  • 六相圆融
  • 中国佛教哲学的高峰
  • 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长什么样子
  • 教外别传
  • 修与悟
  • 心性本觉
  • 第四部分 理与心: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
  • 第一章 理学的酝酿与大成
  • 一张图也能构建一个哲学体系
  • 理学的开山祖
  • 无极而太极
  • 实有的宇宙本原
  • 圣贤为什么没有烦心事
  • 圣人之本
  • 从无极到人极
  • 寻孔颜乐处
  • 虚空是绝对的无吗
  • 太虚与气
  • 神体化用
  • 太和所谓道
  • “我”与世间万物的关系是怎样的
  • 性分两类
  • 大其心
  • 天人合一的新高度
  • 人人都要讲理,但“理”是什么
  • 天下一理
  • 仁之本体
  • 形上与形下
  • 为什么会有人偏偏不讲理
  • 性即是理
  • 理与心一
  • 必然的二分
  • 为什么人可以不讲理,但却无法离开理
  • 理先气后
  • 理一分殊
  • 理学之集大成者
  • 想吃美食也是一种罪恶吗
  • 人欲中自有天理
  • 善恶在心
  • 朱熹的道德实践论
  • 第二章 陆王心学
  • 读遍圣贤书就能成为一个好人吗
  • 对孟子思想的继承
  • 六经皆我注脚
  • 心理不二
  • 中国古时的哲学家是如何吵架的
  • 分或不分
  • 先后之争
  • “尊德性”与“道问学”
  • 真理是能学来的吗
  • 格竹而病
  • 龙场悟道
  • 从格物到顿悟
  • 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 知行本体
  • 知行功夫
  • 知与行
  • 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 良知与天理
  • 四句教
  • 天泉证道
  • 第五部分 反思与批判:明末清初至近代时期的哲学思想
  • 第一章 对理学的反思
  • 真理源自你的内心
  • 理在气中
  • 功夫即本体
  • 对君权的批判
  • 事物的变化究竟是循环的,还是发展的
  • 虚与实
  • 日新之化
  • 日生则日成
  • 不想当将军的教师不是好哲学家
  • 见理于事
  • 效法三代
  • 道学所在
  • 道德与情欲是绝对矛盾的吗
  • 理存乎欲
  • 道德之盛
  • 遂欲达情
  • 第二章 寻求新出路
  • 人才为什么永远是最重要的
  • 衰世出哲思
  • 尊心之学
  • 但开风气不为师
  • 西方人有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有
  • 以经学革时弊
  • 师夷之长
  • 近代哲学思想的开端
  • 近代中国都向西方学了些什么
  • 引入进化思想
  • 宣传民主自由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 入世界观众苦
  • 大同之道
  • 去苦界至极乐
  • 如何在等级社会中实现平等
  • 以太与仁
  • 以平等斥名教
  • 维新变法的斗士
  • 社会变革的基础在哪里
  • 新的反思角度
  • 何谓新民
  • 革新在于国民
  • 附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紫图图书

紫图图书,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意的图书公司。唯一连续两届受邀免费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的中国独立出版商, 荣获“中国最美的图书”及多项国内外装帧大奖,多次出版过引领潮流的图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