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朱建军作品,从历史看“人心”。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典型群体,从心理的层面,分析“人心向背”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历史轨迹的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人心与历史】
  • 焦虑的中国人
  • “士”之死
  • 从魏晋南北朝的美男们说起
  • 隐身的古代女性
  • 那些当官的
  • 不分彼此的中国人
  • “死记硬背”的好处
  • 中国真的废了科举了吗?
  • 中国古代的学潮
  • 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享受
  • 中国佛教的居士宗
  • 老汤
  • 四海之内皆兄弟——帮会中的一种心理
  • 灵异禁忌
  • 天生杀星
  • 重要人物的“原产地”
  • 中国历史上的婆媳关系
  • 神兵天降、鬼兵地生——民间超自然信仰和农民起事
  • 也谈悲情制造
  • 从瑶(媱)姬到窑姐——男女之情的演化史
  • 偶然——好人也许最坏事
  • 为什么大家能去搬砖?
  • 负荆请罪——从红卫兵群体的道歉谈起
  • 从蛮夷、洋人、外宾到老外
  • 学习西方
  • 为什么活得这样“没效率”?
  • 有替罪羊,没有替罪狼
  • 中日关系心理历史
  • 本来就是这样的
  • 一统的大中国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大炮打蚊子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想起了梁晓声的《郁闷的中国人》,不过打开后发现,两本书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梁的那本书,颇有点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的意思,这也和他一贯的文风有关。我一直觉得,他在有意地学毛泽东的风格。再看这本,我觉得有点 “大炮打蚊子” 的感觉。作者试图用中国文化里那些被称为 “模因” 的东西解释为什么中国人有各种各样的焦虑,而且这些焦虑貌似无法消解。作者对这些状况本身也都有点悲观,我们不断可以看到,那些有可能变好的趋势,都是条件非常苛刻的。也许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文化人,才会有作者这样的视角,普通人而言,他们的焦虑,只是自己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是自己的那些小小得失和小小情绪而已。至于深层次的,来自文化传承中的那些,根本构不成他的(直接)焦虑。本书评分:3 星。看了能涨知识,但并没有解决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书名与内容关联性不大,但内容还是蛮有惊喜的

      这本书更像是从历史的角度,集合了多篇关于中国文化的心理分析报告,没有讲明白焦虑,也没有讲明白中国人的焦虑。但一些心理分析写得蛮有启发性的,字句浅显易懂,也不煽情做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关人性的不成熟

        我这段时间就莫名的焦虑,有些急躁,情绪也不是很稳定,会莫名其妙的发火,发完火以后,又会自责,因此选择一本书,来将自己的忧虑稀释一下。读了这本书,还是有用的,给我触动最深的是有关 “国民的不成熟” 和 “不怕晚,就怕站” 的论述。有关 “巨婴” 的比喻,其实对比一下自己,感觉作者说的,我真的是招招都中。只不过慢慢通过阅读,通过反思,我开始有意识的让自己摆脱有关 “两元论” 的思想,不再事事 “非黑即白”, 不再生活在书本里面,自己的臆想之中,而是尽量在真实社会当中,但是有时候因为生活的惯性,一不小心,刹不住车,还是会很焦虑。比如对于很多事情,比如孩子的教育,希望尽快有结果,而会忽略过程,希望孩子能够说一次,就涨记性,而忽视其实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很多时候,我们所要做的,能够做的,也就是静等花开。因为任何的急躁,认人为的强求其实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有关的 “不怕晚,就怕站” 的论述。其实联系到自己,焦虑的事情依旧还是亲子关系。看到孩子的磨磨蹭蹭,不勤快,就会忍不住 “脑补” 很多,会想到他的以后,不自立,没有生活能力,然后喋喋不休,发脾气,最后关系崩溃。其实还是问题依旧是自己的焦虑,与其唠唠叨叨,无法交流下去,不如停下来,等等他,“欲速则不达”。外力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强迫到底多大程度上能够走多远?如果自己不尽心,别人怎么的督促也是无效的吧。最后,读一本书,如果能够解答自己内心的一个疑问,或是仅仅得到一句话的启示,那么也不是枉然。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