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了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

内容简介

书中讨论的“宪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西方的普世理论,而是站在中国宪法(尤其是“八二宪法”)的自身实践基础上,展现中国宪法和制度的自身逻辑与发展道路。

全书包含了作者2010年以来的9篇作品,记录了一位青年学者10年来的学术探索。

作者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在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基础之上,不仅探讨了中国宪法研究中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还通过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试图打破西方理论的普世神话和话语霸权,进一步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研究方法。同时,围绕中国宪法的实际框架,具体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方法篇
  • 重新发现中国宪法
  • 与其改造宪法,不如改造我们的宪法观
  • 文化内战与宪法信仰
  • 写在“八二宪法”而立之年的思考
  • 言论自由的另一种“比较”
  • 实践篇
  • “差序格局”、反定型化与未完全理论化合意
  • 最坏的政体
  • 微山湖上静悄悄?
  • “五十年不变”的三种面孔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宪制的诠释,要用中国实践理论!

    中国的宪制是从中国政治的实践里生发出来的,“八二宪法” 从来是鲜活的存在于中国的政治实践。研究中国宪制首先要明白,研究宪制不能仅仅依靠外来理论,他们有他们的优势,但那是从他们的实践中生发出来的。中国宪制也有自己的优势,或者说特色,这是从中国的实践中生发出来的。不是一样的东西,硬要用同一套理论去衡量,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无法让人信服。其次要知道,研究的是中国宪法,不是任何国家宪法!中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政治实践更是独特的革命历史。“八二宪法” 的诞生,不是靠理论指导的,是一代政治家与民众,在中国实践中探索出的经验总结。并且在此后的时期,不断地在实践中被诠释,被重新定义,这是中国宪制的发展。它不同于欧美国家,通过司法化途径来完成,而更多的是在政策上,立法上,战略上得到彰显的。我们不能因为这个过程与西方不同,叫说谁对谁错。面对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国家发展的路径不一样,程度不一样,怎么能够一套标准去衡量?要从中国的实践中发现宪制鲜活生命的展现,才能了解真实的中国宪制,理解它的意义,明白它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部法律,而是宪法,从实践中生发,也会潜移默化的塑造着未来中国的实践发展。正如香港《基本法》制定修改完善过程所展现的一样,或许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宪制层面的问题,但只要这部法律是按照中国的政治逻辑与实践进行设计的,其核心就一定是符合宪法,是与宪法一脉相承的,并且印证着宪法的正确性。中国宪法的制度展开,从中国的实践来,也要到中国的实践去。要用中国实践的理论来探讨,才能展开它真实的影响力,才能明白它真正的价值。一言以蔽之,中国宪制的诠释,要靠从中国实践得到的理论来进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我开始看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确实并没有考虑过普通非法律专业的阅读难度,也就是说,这是一本给专业人士看的书,因为这本书中的许多法律 “梗”—— 那些案例,典故并没有任何注脚,只是在文章中一笔带过,仿佛默认读者都对法律方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不是得到推的,我想短期内我是不会看这类书的,并不在我有意识去阅读的范畴内;当我开始看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确实并没有考虑过普通非法律专业的阅读难度,也就是说,这是一本给专业人士看的书,因为这本书中的许多法律 “梗”—— 那些案例,典故并没有任何注脚,只是在文章中一笔带过,仿佛默认读者都对法律方面的各种 “梗” 了如指掌一般。所以,这本书,其中的一些篇章,对于我这个 “法盲” 而言,简直就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对我有启发的内容。

          转发
          1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