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把对哲学问题本身的探讨与哲学思想史有机结合,呈现不同的思想境域。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全新面貌推出的哲学教科书。全书共分五篇:绪论、哲学的诞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先验哲学、历史哲学。本书更注重哲学自身的逻辑发展,更注重哲学同人生的关联,对以往哲学教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作出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一、 哲学:人类文明精神的精华
  • 1. 哲学的定义问题
  • 2. 文明与自然
  • 3. 精神与自然意识
  • 4. 精神的本性
  • 5. 观念的真实性问题
  • 6. 由实际到真际:哲学证明人的理想
  • 7. 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
  • 二、 哲学的诞生
  • 8. 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 9. “穷神知化”:中国哲学的起源
  • 10. 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 三、 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 11. ontologie及其汉译问题
  • 12. 世界本原学说
  • 13. 本体论的开创
  • 14. 思维与存在
  • 15. 一元论与二元论
  • 16. 道与名器
  • 17. 死亡问题与终极关怀
  • 18. 克服虚无的道路:哲学与宗教
  • 19. “形而上学”释义
  • 20. 自由与决定论
  • 21. 目的论与决定论
  • 22. 身与心
  • 四、 认识论与先验哲学
  • 23. 真理与认识论问题
  • 24. 通达真理之路:感觉?抑或理智?
  • 25. “休谟问题”
  • 26. 理性的隐秘判断
  • 27. 现象界与智思界的二分
  • 五、 历史哲学
  • 28. 世界之为真理的过程
  • 29. 历史与逻辑
  • 30. 历史中的偶然与必然
  • 31. 历史与自然
  • 结束语:哲学的当代变革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连续三本

    接连把得到上王老师的几本书看完了,抽着烟看,深夜星空下看,时快时慢的看,有震惊也有欣喜的看强烈推荐一本可以作为零食吃吃看看的书,不是生活必需,但是调剂你的生活,可以让你恍然大悟或者更加多姿多彩如果有难度可以先看看文章或者抖音上王德峰老师的视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管中窥豹,重新学学哲学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701 本《哲学导论》哲学是人类非常独特的思想努力,她是学问,却又不像其他学问那样有现成的、公认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她展示思想迄今为止曾经达到的境界,但这些境界又同时要求着进一步的思想探险;她既无坚实可靠的地基可供我们在上面构筑真理的高楼大厦,也没有某种事先已被确知的目的地在前面引领我们。“哲学” 一词,汉语中本来没有,日本近代学者西周首先用它来译西语 philosophia 一词。此词源自希腊语,是 philein(爱)加上 sophia(智慧)构成的,意即 “爱智慧”。照此意,哲学就是求智慧的学问。知识这个概念,含义原初极为广泛。后辈从前辈那里获得,或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切经验、技艺、典章、礼仪、观念、信仰都可算作知识。凡经验都源自人在他的世界里的人性的活动。不同的经验领域,是人性活动之不同的方面,亦即人类文明之不同的方面。说科学要以经验作基础,这就等于说,要以人性的活动作基础。科学若离开人性的活动便不会获得自己的对象。如果理性不是把它的目光对准经验对象,而是对准产生出经验对象的人性的活动本身的话,理性就是在对人性的活动,或者说对人类文明本身作反思。相对于科学而言,我们可以说,理性在这时候是对科学本身奠立其上的人类生活基础作反思。在人类生活基础中活动着的是人的文化创造力,在这种创造力中既有理性的成分,也有非理性的成分。反思这样的基础,也就包括对理性和非理性的反思。理性的与非理性的文化创造力,合起来,可概而言之为人的 “精神”。所以反思文化创造力,也就是反思 “精神”。对精神的反思,本身也是精神,故而可以说,这种反思就是让本已活动在人的文化创造中的精神去认识它自己,也即去达到自觉。这就是哲学的活动。纯粹的思是相对于在经验中的思而言的。对具体事物的感悟和认识活动,是 “在经验中的思”;实际地改变或制作具体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实践活动,若单就其本质的方面而言,其实也是 “在经验中的思”。而哲学的认识则是对经验中的思再作思,即拿思想本身来作一番 “思”,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 “思想思想”。哲学则要说明文明能否成为以及何以成为自主的领域,对文明与自然作区分的根据何在。文明是人的生存方式。这句话意味着:人的生存方式不是自在的自然自身的一种形式。文明意味着超出自在的自然,包含着自在的自然不可能有的新的东西。对文明之超出自在自然的性质进行考察,就进入了哲学的领域。劳动是受到限制或节制的欲望,亦即延迟了的满足的消逝,换句话说,劳动陶冶事物。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成为对象的形式并且成为一种有持久性的东西,这正是因为对象对于那劳动者来说是有独立性的。劳动通过其感性直观的成果,即通过使自己对对象的否定关系成为对象自身持久的形式,让意识能够直观自身,这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结果:意识开始摆脱直接性和本能性的东西,开始能够自由地对待对象,并且在观照作为产品之对象时,发现了自己本身的主体性地位。这种结果的确切意义正是 “教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哲学~漫长的修行

        很多看似不起眼的问题问到原问题可能就会感觉很高深,哲学是寻找好问题的一门学科。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哲学在文明的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用捅天花板的钢棍来形容。哲学,背后是否是一直用原问题去找寻本真的意义呢,我不知道,至少我还一直在寻找,有点西西弗斯的味道。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1条书评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