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2千字
字数
No.94
历史
2016-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国共两党政权更迭,是否早在1943年的社会和政治里已见端倪?
内容简介
1943年,不平等条约被废除;蒋介石写作并发表了《中国之命运》并且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会晤;蒋夫人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说;新疆脱离了苏联长达十年的控制回归中央;河南遭遇了灾难性的饥荒;中共正在经历延安整风中最后也是极左的“抢救运动”。
一旦把关注点集中在特定的一年,就能发现这一年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对后来的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上述和其他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一年,作者试图在本书中对一些特定时刻进行史实重建,在作者看来,这是超越以中美关系为核心的狭隘的抗战研究的最好办法,由此得以理解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发展事务。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导论 1943年的中国与世界
- 第一章 蒋夫人访美
- 蒋夫人、美国媒体和中美关系
- 蒋夫人与美国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
- 蒋夫人和美国的种族歧视
- 蒋夫人与美国的民主价值观
- 访美落幕:蒋夫人和中美联盟的转折点
- 第二章 新疆和“自由中国”的救赎希望
- 俄国在中国的腹地
- 新疆再转向
- 拯救国家
- 结论
- 第三章 帝国VS. 民国:香港在同盟国之间
- 第四章 把三民主义写进法律:司法改革和领事裁判权的终结
- 司法改革与治外法权的阴影
- 第五章 辩论《中国之命运》:在抗战时期书写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 书写和批评《中国之命运》
- 重新定义中华民族
- 结论
- 第六章 延安的铁菩萨:在整风运动中抓特务
- 特务在延安:戴案中的国民党特工
- 张克勤案的迷思和真相
- 胡公冕造访延安与四月抓捕
- 共产国际的解散和国民党的军事威胁
- 抢救失足者
- 结论
- 第七章 激辩宪政与民主:抗战末期的宪政运动1943-1944
- 引言
- 宪政运动的发端
- 讨论宪政的平台
- 参与一场精英运动
- 一部“无关紧要”的宪法
- 建立地方自治:一座空中楼阁
- 知识分子的民主要求和政府的回应
- 社会主义作为宪政的备选:经济民主
- 军事失利,联合政府的号召和宪政运动的失败
- 结论和对宪政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 第八章 1943年的重庆:民生、限制物价与政权合法性
- 亲历通货膨胀
- 通货膨胀的定义和与魏玛德国的比较
- 政府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 数字中的通货膨胀:重庆1937-1945
- 战时通货膨胀的成因
- 通货膨胀:赢家和输家
- 通货膨胀的赢家
- 政府公信力的丧失
- 结论
- 第九章 救国或饿死人民?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
- 河南饥荒的成因
- 报道饥荒
- 养民:饥荒和国民党的政权合法性
- 构思《中国之命运》:国民党对河南饥荒的叙述
- 中共的救灾措施
- 饥荒的报应:“一号作战”及其后果
- 结论
- 第十章 走光明之路:王明道在沦陷区的独立教会
- 第十一章 中国的卡萨布兰卡:广州湾的难民、匪帮和走私客
- 法国统治下的广州湾:群雄逐鹿
- 墙头草,随风倒:法国统治下广州湾的生活
- 广州湾的难民和新生意
- 广州湾难民们的生活与爱情
- 另一个世界:土匪和走私贩子
- 终章
- 第十二章 蒋介石和开罗会议
- 会议前奏
- 筹划会面:蒋的计划是什么?
- 失去的领土
- 蒋在开罗会议的第一天
- 好戏开幕
- 分歧扩大
- 残酷的现实检视(Reality Check)
- 尾声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汉唐之道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北京汉唐之道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民营出版策划发行机构。从1996年策划出版发行梁晓声《95随想录》、奥格·曼狄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开始至今,汉唐之道每年均有颇具市场影响力的产品问世,一直享有书业“常青树”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