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6.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9千字
字数
2009-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将电影、电视研究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探讨在多领域背景下心理学对影视艺术的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内容简介
全书研究的意义在于两方面:
一方面,为方兴未艾的影视艺术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另一方面,立足于影视创作和接受的本体,将影视艺术本身视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的、生生不息的审美活动场加以分析和研究,避免了电影和电视剧研究、影视创作和影视接受研究的割裂,为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相互促进、影视创作和影视接受的互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本书对影视艺术的发展和影视艺术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从事影视艺术的学习、创作和批评的相关人员以及广大的电视剧观众,也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电影、电视研究与心理学结合
- 上编 心理学流变与影视艺术心理研究之概说
- 第一章 心理学与影视艺术构成
- 第一节 心理物理学:物质构成元素对视听感知的作用
- 第二节 实验心理学和构造心理学:心理结构对影视表达的影响
- 第三节 机能主义心理学:意识流电影和情绪表达的意义
- 第四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影视文本中人物性格之生成原理
- 第二章 心理学是探究影视创作、观赏心理的基础
-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场”理论和影视审美经验研究
- 第二节 皮亚杰学派:影视创作欣赏中的“同化”和“顺应”
- 第三节 文艺心理学:形象的直觉思维和“心理距离说”
-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影视传播中的信息产生和交流
- 第五节 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取向——后现代氛围中的心理学:叙事心理研究时代的到来
- 第三章 格式塔理论与影像艺术心理的建构
-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 第三节 格式塔理论对审美心理研究的贡献
-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与电视:生活与信息、审美的链接
- 第五节 格式塔理论的新扩展:“生态感知”的重要意义
- 第四章 精神分析学说与影视艺术原理
- 第一节 精神分析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 第三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第四节 精神分析与影像艺术魅力之追寻
- 第五节 影视叙事中情节推进的“动力源”
- 第六节 影视中的角色设置和发展之“情结”依据
- 第七节 充分调动观众心理层面上的“认同”机制
- 第八节 电影研究从经典理论进入现代理论阶段
- 下编 多维视角下的影视艺术心理辨析
- 第五章 影像表达心理机制的形成
- 第一节 视知觉理论与影像表达
- 第二节 像场起始于心理感应——像场空气说
- 第三节 看与被看(摄与被摄)——创作心理的一道屏障
- 第四节 影像隐喻:暗示与象征
- 第五节 影像审美意象的构建
- 第六节 视听语言的感知思辨
- 第六章 影视叙事心理简论
- 第一节 “看”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机制
- 第二节 影视叙事策略对视听知觉的激发
- 第三节 影视叙事对心理欲望的满足
- 第四节 后现代影像游戏叙事的心理学阐释
- 第七章 影视审美心理探析
- 第一节 影视审美心理的先在结构
- 第二节 影视审美心理之深层构成
- 第三节 电影与电视艺术接受心理之同异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