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0千字
字数
2008-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析新闻播音节律规律及教学技巧。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研究的专著。它运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手段,通过对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真实语料进行的多方面分析,考察了新闻播音节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们的声学特征,探究了新闻播音“节奏明快”、“连贯流畅”等特点的成因。同时,把语音实验分析的结果与新闻播音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播音主持实践和教学中节律运用的主要原则和技巧。这是播音主持语言研究的一种深化,也是汉语韵律研究的新拓展。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绪论
-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对象
- 二、主要概念及其界定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与全书的结构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全书的结构
- 第二章语言节律研究的现状
- 第一节 关于汉语节律和节奏特点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节律单元时长分布的研究
- 第三节 关于节律单元音高特征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节律单元内部轻重音及其声学特性的研究
- 第五节 关于语速对节律变化影响的研究
- 第三章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 第一节 语料的选择、标注和分类
- 一、语料的选择
- 二、语料的标注
- 三、节律单元的分类
- 第二节 听辨实验
- 一、听辨实验的人选及过程
- 二、听辨实验的结果
- 三、超出七音节停延段的处理
- 四、听辨实验的判断差异
- 第三节 声学测量
- 一、实验工具和数据测量提取
- 二、数据的处理
- 三、数据的统计
- 第四章语节的时长模式和时域变化研究
- 第一节 语节的时长模式
- 一、语节时长常态模式及其变化
- 二、语节时长常态模式的分调类验证
- 三、语节时长常态模式的语速比较验证
- 四、不同位置语节时长的比较
- 五、小结
- 第二节 语节的时域变化
- 一、语节时域的分析
- 二、时域变化和节律成因
- 三、单音节语节和节律外成分
- 四、小结
- 第三节 问题与讨论
- 一、对语节时长结构常态模式的辩证理解
- 二、关于句尾音节的时长问题
- 三、语节时长分布与轻重格式的关系
- 四、新闻播音“节奏明快”特点的成因
- 第五章语节的音高结构和调域变化研究
- 第一节 普通语节的音高结构
- 一、普通语节的音高变化
- 二、普通语节的调域变化
- 三、小结
- 第二节 句尾语节的音高特征
- 一、句尾语节的音高结构
- 二、句尾语节与普通语节比较
- 三、句尾语节与小句尾语节比较
- 四、句尾语节与语段尾语节比较
- 五、小结
- 第三节 重音语节的音高特征
- 一、重音语节的音高结构
- 二、重音语节与普通语节比较
- 三、重音轻尾语节与轻音尾语节比较
- 四、句尾重音语节与句尾语节比较
- 五、小结
- 第四节 轻音尾语节的音高特征
- 一、轻音尾语节的音高结构
- 二、轻音尾语节与普通语节比较
- 三、小结
- 第五节 语句中不同位置语节的音高比较
- 一、二音节语节不同位置上的表现
- 二、四音节语节不同位置上的表现
- 第六节 问题与讨论
- 一、关于新闻播音语节音高双线变化的特点
- 二、新闻播音和一般汉语口语音高特点的比较
- 三、新闻播音“连贯流畅”特点的成因
- 第六章跨语节的主要节律特征
- 第一节 跨语节认定的依据
- 一、什么是跨语节
- 二、提出跨语节概念的依据
- 第二节 跨语节的时长分析
- 一、普通跨语节的时长分布特点
- 二、普通跨语节与普通语节时长比较
- 三、重音跨语节、句尾跨语节与普通跨语节时长比较
- 四、轻音尾跨语节的时长分布特点
- 五、小结
- 第三节 跨语节的音高分析
- 一、普通跨语节的音高分析
- 二、普通跨语节的调域分析
- 三、句首、句尾、重音跨语节与普通跨语节音高比较
- 四、轻音尾跨语节与普通跨语节音高比较
- 五、小结
- 第四节 问题与讨论
- 一、跨语节整体性和主要特点在声学上的表现
- 二、关于词语音节时长的争论
- 三、音高变化与时长变化的相互关系
- 第七章新闻播音节律的运用
- 第一节 时域和顿挫
- 一、时域和顿挫的含义
- 二、语节的切分
- 三、时域的控制与调节
- 第二节 疏密和轻重
- 一、疏密和轻重的含义
- 二、轻重音与时长变化
- 三、疏密的控制与调节
- 第三节 调域和抑扬
- 一、调域和抑扬的含义
- 二、调域的控制
- 三、调域的调节
- 结语
- 附录
- 附文一:邓小平伟大光辉的一生
- 附文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进行研究部署
- 附文三:中共中央致民主党派的信
- 附文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部分稿件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