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5千字
字数
2024-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歌谣风议的角度来考察汉唐时期的社会、政治、风俗和文化状况。
内容简介
作者在充分掌握汉唐史籍中的歌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汉唐歌谣所反映的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传播、作用进行了专题式研究。认为汉唐时期广泛存在的歌谣风议是民众和一部分官僚士人对现实政治和生活的批评和意见,是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的一种特殊手段。
汉唐统治者意识到歌谣风议的下情上达作用,经常根据歌谣风议对地方官进行监督甚至黜置,有的统治者也会根据歌谣风议调整统治措施和统治方法。汉唐统治者对歌谣风议的采纳和有效回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唐社会治理的水平。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绪论
- 第一节 歌谣风议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歌谣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歌谣风议所反映的汉唐政治生活
- 第一节 为政以德:对循吏和良吏的赞颂歌谣
- 第二节 苛政虐民:对贪官酷吏的谴责歌谣
- 第三节 政争与党争:统治阶层间政治斗争类歌谣
- 第四节 民心所向:政治预言型歌谣
- 第五节 为政之鉴:政治知识性歌谣
- 第二章 歌谣风议所反映的汉唐社会生活
- 第一节 歌谣风议与人物风貌
- 第二节 歌谣风议与社会阶层
- 第三节 歌谣风议与民生疾苦
- 第四节 歌谣风议与风土民情
- 第五节 歌谣风议与社会知识
- 第三章 歌谣风议所反映的汉唐文化风貌
- 第一节 歌谣风议与汉唐儒学
- 第二节 歌谣风议与儒林风采
- 第三节 歌谣风议与唐代科举
- 第四节 歌谣风议与汉唐宗教
- 第四章 汉唐歌谣风议作者和传播的社会空间
- 第一节 汉唐歌谣作者身份探析
- 第二节 闾里巷路与歌谣风议的传播
- 第三节 官府机构与歌谣风议的传播空间
- 第五章 歌谣风议传播的社会背景与心理
- 第一节 集群行为与歌谣的产生
- 第二节 社会政治危机与流言和讹谣的产生
- 第三节 唐代政治变局与歌谣风议的产生
- 第四节 宗教、民间信仰与歌谣风议的产生
- 第五节 恐慌与紧张:谶谣传播的社会心理
- 第六章 汉唐时期歌谣风议的传播
- 第一节 风诗歌谣,舆人传诵
- 第二节 口耳相传,不胫而走
- 第三节 歌声舞节,谣随风转
- 第七章 汉唐时期的歌谣风议与官民互动
- 第一节 从先秦采诗之官到汉唐的风俗巡使制度
- 第二节 隋唐时期御史巡行和台谏制度的发展
- 第三节 歌谣风议与唐代御史的“风闻奏事”
- 第四节 汉唐统治者对歌谣风议的疏导、控制与因应
- 第八章 歌谣风议与汉唐时期的官僚政治
- 第一节 吏道与民谣:循吏和酷吏的典型意义
- 第二节 亲民之吏与百姓之本:德政传统与歌谣风议
- 第三节 吏治失序与歌谣风议的产生
- 第四节 从歌谣看唐代酷吏与循吏的制衡
- 第九章 汉唐时期的歌谣风议与社会治理
- 第一节 歌以咏志:汉唐歌谣对社会善治的向往
- 第二节 乱世危音:歌谣风议是社会危机的风向标
- 第三节 盛世和鸣:歌谣管理的法治化与社会善治的实现
- 结语: 历史古歌的千年回响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