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4千字
字数
2022-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球关注的“系统论法学”研究,与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重要性相关。
内容简介
“系统论法学”是复杂社会的理论法学新流派,主张将现代法律作为“自创生”的“社会系统”加以观察,颠覆了关于法律功能、法律要素、法律演化、法律效力、法律价值、法律全球化以及法与政治、经济、道德关系的传统理解,在全球范围内益受到重视。本书作者深耕该领域超过十五年,以准确、简明、实的语言,展现了“系统论法学新思维”。上篇以“新思路”解题,重构系统论法学的学说体系,中篇以“新范式”展开,阐述系统论法学的学术价值,下篇以“新工具”发力,创造地运用系统论法学研判当代中国的法治发展,包括全球治理浪潮下的中国、法制改革背景下的网络法律舆论、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治理困境、信息技术的反噬效应及其法治挑战等,令人耳目一新。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上篇 理解现代法律的新思路
- 引言
- 第一章 “自创生”社会系统理论
- 第一节 社会系统理论的范式转移
- 第二节 沟通: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
- 第三节 社会系统的三种类型
- 第四节 “全社会”的三种分化模式
- 第二章 社会演化与法律系统的“分出”
- 第一节 分割社会与原始法
- 第二节 分层社会与“前现代高等文明的法”
- 第三节 功能分化社会与现代实证法
- 第四节 法律的演化:变异、选择与再稳定化
- 第三章 稳定规范性预期——法律系统的功能
- 第一节 既有的法律功能学说
- 第二节 “规范性预期”与“认知性预期”
- 第三节 法律作为全社会的“免疫系统”
- 第四章 代码、纲要、程序——法律系统的结构
- 第一节 代码化:运作封闭与法律悖论
- 第二节 纲要化:悖论展开与认知开放
- 第三节 法律作为“条件性纲要”
- 第四节 通过“程序”的正当化
- 第五章 司法作为法律系统的“中心”
- 第一节 现代司法的“决断”属性
- 第二节 现代司法的中心地位
- 第三节 “中心”与“边缘”的协同运转
- 第六章 重新界定“正义”
- 第一节 自然法学说中的正义
- 第二节 法律系统中的正义
- 第三节 正义的纯粹“形式性”
- 第七章 法律系统与其他功能系统
- 第一节 系统际的关联模式
- 第二节 法律与经济
- 第三节 法律与政治
- 第八章 系统论法学的特色与贡献
- 第九章 系统论宪法学
- 第一节 现代宪法的社会功能:维系功能分化
- 第二节 现代宪法的现代属性:效力自赋之法
- 第三节 现代宪法的空间位置:系统际耦合结构
- 第四节 现代宪法的内容要求:社会的规定性
- 第五节 基本权利的社会原理:性质、主体和效力
- 第六节 无关权力的宪法问题:失控的社会媒介
- 第七节 现代宪治的模式转换:迈向多元主义
- 中篇 推进法学研究的新范式
- 引言
- 第一章 有关法律的科学性宏观理论
- 第一节 社会理论法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学
- 第二节 社会理论法学具有科学属性
- 第三节 社会理论法学取向于宏观理论
- 第二章 现代法律全面理性化的动力
- 第一节 对法教义学的“激扰”
- 第二节 法律运作的“自我调整”
- 第三节 法律理性的四个维度
- 第三章 各领域法学研究的知识增长点
- 第四章 系统论法学与社会理论法学
- 第一节 系统是社会理论的普遍观察工具
- 第二节 人是社会系统最重要的环境
- 第三节 社会整合建立在差异基础上
- 第五章 重思“法律与文学研究”
- 第一节 “有所不为”的法治
- 第二节 “有所作为”的法治
- 第三节 “不可强为”的法治
- 第四节 被遮蔽的法治问题
- 第六章 从卢曼到托依布纳:全球社会宪法论
- 第一节 民族国家的政治宪法
-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新宪法问题
- 第三节 片段化的全球社会宪法
- 第四节 全球的宪法碰撞与“新冲突法”
- 第五节 附论:系统论宪法学的新进展
- 下篇 观察法治中国的新工具
- 引言
- 第一章 走向“社会的司法化”
- 第一节 现代法功能再辨析
- 第二节 现代司法之于法律功能的决定意义
- 第三节 现代司法作为解纷机制的决定性优势
- 第四节 “大司法”与“社会的司法化”
- 第二章 社会治理创新与法制改革转型
- 第一节 民间社会的法制改革诉求
-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的权力碰撞
- 第三节 转型期的法制改革与党的领导
- 第四节 以社会治理创新迎接法制改革转型
- 第三章 网络舆论与法制改革顶层设计
- 第一节 法制改革模式转型背景下的网络舆论
- 第二节 策略重构型网络法律舆论:典型方式
- 第三节 策略重构之于法制深改:意义与局限
- 第四节 超越策略重构作为顶层设计的内在要求
- 第四章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功能、异化与规制
- 第一节 促进社会各领域的自我反思
- 第二节 基于技术设置的异化风险
- 第三节 “行为主义”规制模式的错位
- 第四节 “公—私”合作的新型网络规制
- 第五章 信息社会技术反噬效应及其法治挑战
- 第一节 信息技术的“逆向淘汰”效应
- 第二节 信息技术的“全景敞视”效应
- 第三节 信息技术的“加剧排除”效应
- 第四节 信息技术的“异议阻却”效应
- 第五节 通过反身法化解信息社会的法治困境
- 中国进入“风险社会”(代结语)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