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知名历史学者马勇再次还原历史、回到现场,诉说中国近代史学历次转型的来龙去脉。

内容简介

本书为马勇老师梳理史学研究的历史经验文章的集合,分为“老辈史家的经验”和“我的史学研究”两大部分。

“老辈史家的经验”,介绍章太炎、蒋廷黻、张荫麟、范文澜、胡绳等前辈从事史学研究的经历,他们进行史学研究时受到的一般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秉持的史学观念和方法等,分析《訄书》《清代学术概论》等史学名著的价值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我的史学研究”则介绍了马勇老师自己从事历史研究的一些方法和心得,可供相关专业的读者学习和借鉴。

本书以大开大合的学术姿态,祛魅、存真,重新构建了近代历史历次转型的整体脉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寻找新史学的传统
  • 老辈史家的经验
  • 老辈史家对近代中国历史叙事的调整
  • 《訄书》与中国史学转型
  • 《清代学术概论》说了什么?
  • 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叙事
  • 张荫麟与中国历史重建
  • 吕思勉与中国通史研究与写作
  • 范文澜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构建
  • 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
  • 费正清与西方对中国的看法
  • 唐德刚先生逝世十年祭
  • 我的史学研究
  • 六十年近现代中国人物研究
  • “历史三调”——甲午战争百年研究史的简述与思考
  • 所谓新旧——重建“五四”历史叙事
  • 新文化史在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
  • 史学本质与史家责任
  • 学科渗透与历史学本质
  • 作为艺术的历史学
  • 大众历史写作的意义与方法
  • 互联网时代的历史研究与书写
  • 马勇书房,保持精神与文化的流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该如何理解历史

    在历史的研究中,一个关键的态度是客观看待其发展演进。提及近代历史人物,我们自然会想到晚清时期的李鸿章、曾国藩、慈禧、光绪,太平天国运动的洪秀全、洪仁轩、石达开,以及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还有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当然,也不能忽视近代文化巨匠如鲁迅,以及开国元勋刘少奇、朱德、董必武…… 等。然而,尽管历史学家们努力还原历史、回到现场,但我们必须承认,历史学无法重建一个完全真实的历史场景,其基本的学术诉求在于达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书末的访谈部分。其中,马老师分享了他的书房哲学。他强调,他的书房是为了使用而设,而非为了收藏。至今为止,他从未为了收藏而购买一本书。这种态度体现了老一辈学者务实的精神。马老师还提到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并非一定要拥有新材料,学者的史料解读能力更为关键。他举例说,北大的田余庆教授利用众所周知的史料,却能得出他人难以想象的结论。这再次证明,真正的大师能够见微知著,精读一本书的收获可以胜过十本。书籍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其质量以及我们如何运用它们。此外,马老师建议普通历史爱好者优先阅读外国学者具有大格局的历史作品。外国汉学家的宏大叙事能力和全球视野,是中国学者值得学习的。当前,中国学者在细节研究方面较为突出,但宏观叙事方面仍有待加强。这也是我在阅读相关书籍时感受颇深的一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适合历史研究者,不过对于普通读者可以让我们对于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有所了解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海南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的前身海南人民出版社(专业性出版社)成立于1984年。1990年3月,以“海南出版社”名称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同年9 月取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综合性出版社资质”。公司是海南省规模最大最大的综合性出版企业,被誉为国内极具创意和活力的出版社。 公司出版了《故宫珍本丛刊》《世界百科全书》等一批在积累文化方面有重要意义的高品位图书;出版了《海南地方志丛刊》《黎族藏书》《黎族传统织锦》等一批介绍海南历史、文化的图书。引进版图书以“时效快、品种新、成系列”为三大特色,并产生品牌效应。如《数字化生存》给尚处于数字化边缘的中国带来了世界数字化发展的前沿信息,中央政治局要求所有委员人手一本学习。《次第花开》《大外交》《魔鬼出没的世界》《日本史》《证券分析》《网络为王》等也都受到全国各行各业各层次读者的欢迎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