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不同视角对中国话剧的历史、文本、表演、理论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内容简介

全书由26篇文章编辑而成,具有资料和参考的价值。

主要内容包括:从载体、文体归向媒体:戏剧文化形态的历史解读、景观社会的症候分析:数字媒介时代的戏剧表演和剧场空间、跨文化生理学————巴尔巴、身体技术与戏剧人类学、舞台多媒体的运用及其界限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论文
  • 从载体、文体归向媒体:戏剧文化形态的历史解读
  • 载体效应
  • 文体效应
  • 媒体效应
  • 景观社会的症候分析:数字媒介时代的戏剧表演和剧场空间
  • 一、景观社会的症候:影像与戏剧
  • 二、戏剧表演与剧场空间:以三部剧为例
  • 三、戏剧性与犬儒性:数字媒介时代的戏剧生产
  • 跨文化生理学
  • 一、找回久被遗忘的身体
  • 二、尤金尼奥·巴尔巴之路
  • 三、三种身体技术
  • 四、跨文化生理学
  • 五、表演作为一种身体技术
  • 舞台多媒体的运用及其界限
  • 一、灯光幻化为人物 参与舞台叙事
  • 二、以投影烘托气氛 增强舞台表现力
  • 三、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拓展了戏剧表现的内容
  • 四、多媒体的运用要有助于戏剧特质的发挥
  • 焦菊隐的“心象说”再评价
  • 一、焦菊隐有关“心象说”的论述
  • 二、“心象”考源
  • 三、狭义“心象说”
  • 四、广义“心象说”
  • 五、“心象说”的重新定位
  • 身体即创造
  • 一、“没有表演的表演”
  • 二、全能的身体
  • 三、身体的减法
  • 回归日常,走向世俗
  • 一、 空间与题材下的“市场”
  • 二、调侃与游戏中的“狂欢”
  • 副刊之争与国剧运动
  • “非戏剧”的戏剧
  • 一、“非戏剧”的《放下你的鞭子》
  • 二、实现“非戏剧”的戏剧
  • 三、“非戏剧”和戏剧的吊诡
  • 话剧教育研究
  • 问题与方法:现代话剧研究范式的转型
  • 一、史观:重返历史现场,拨开重重的迷雾
  • 二、史料:辨伪存真与钩沉辑佚
  • 三 戏剧的评价尺度问题
  • 表演的戏剧与教育
  • 艺术戏剧与应用戏剧: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
  • 一、同中之异:观众、目的、过程
  • 二、异中之同:角色、情境、表演
  • 《中国话剧艺术史》选登
  • 百年话剧费思量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七)
  • (八)
  • (九)
  • 《文艺俱乐部》与中国“新剧”
  • 引子
  • 《祖国》
  • 《猪之吉》
  • 《遗言》
  • 《牺牲》
  • 《厄尔巴之波》
  • 《杜斯克》
  • 结语
  • 颓废:田汉早期戏剧的审美现代性
  • 一、对颓废美学的发现和诠释
  • 二、颓废——灵与肉冲突的艺术升华
  • 三、颓废的美学意义
  • 王莹、赵慧深、唐若青的表演艺术
  • 一、王莹
  • 二、赵慧深
  • 三、唐若青
  • 语言杂多 众声喧哗
  • 学者型剧作家陈铨
  • 案头剧作家赵清阁
  • 其他不该被遗忘的抗战剧作家
  • 话剧艺术的国家化和政治化
  • 论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批判
  • 在假定性世界里创造意义和美
  • 台湾“反共抗俄剧”的兴衰
  • 一、影响剧坛的文艺政策
  • 二、“反共国策”带动剧团的勃兴
  • 三、“反共抗俄剧”的兴衰
  • 新世纪香港戏剧的两种趋势
  • 营运模式的产业化趋势
  • 实验戏剧——另类戏剧的走向
  • 近年布莱希特研究概述
  • 传媒时代华文戏剧的生存报告
  • 第九届华文戏剧节演出述评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