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研究中国悬疑电影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在电影史的梳理方面,本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中国悬疑电影的衍变进行了梳理,对类型电影的本土化历程和电影导演的创作脉络进行了厘清。

在叙事和美学方面,本书对中国悬疑电影独特的、多样的、复杂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和厘清,比较全面地廓清了悬疑电影的空间表达、暴力美学与叙事美学,并涉及悬疑电影对禁忌的影像化表达和集体潜意识的体现。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中国悬疑电影的历史梳理
  • 第一节 悬疑片概念辨析
  • 第二节 1905—1949年的侦探片:家里的凶手
  • 一、《阎瑞生》和《张欣生》:侦探/犯罪片的尝试
  • 二、中国早期的侦探片
  • 三、程小青编剧的悬疑片
  • 四、徐欣夫的侦探片
  • 五、无悬之念
  • 第三节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年)时期的反特片:秘密战线
  • 一、从影片《徐秋影案件》看侦探片与惊险片的类型转换
  • 二、无形的战线:反特片的两种模式
  • 三、对现代化的想象
  • 四、朱文顺和赵心水的电影创作
  • 第四节 1978—2000年:不可见的凶手
  • 一、惊险样式片(1978—1984)
  • 二、犯罪片(1985—1992)
  • 三、恐怖片(1988—1999)
  • 第五节 2000年以后:惊险悬疑片的进化与演化
  • 一、电影作者
  • 二、现实主义悬疑片
  • 三、悬疑电影IP
  • 四、香港悬疑犯罪电影的变形
  • 第二章 幻象:中国当代悬疑片的暴力美学
  • 第一节 幻象:暴力的仪式感
  • 一、侠之幻象
  • 二、仪式与奇观
  • 三、完美的罪行
  • 第二节 施暴者与受害者
  • 一、被阉割的“罪犯”与无力的“侦探”
  • 二、局外人
  • 三、冷漠的女性与蛇蝎美人的变形
  • 第三节 消失的暴力
  • 一、暴力元素的特点
  • 二、暴力在当前中国电影叙事中的功能与作用
  • 第三章 迷宫:中国悬疑犯罪电影的镜语与空间
  • 第一节 “疯狂”的隐喻:1980—2000年中国悬疑犯罪片的镜语研究
  • 一、1980—2000年中国悬疑犯罪片的镜语
  • 二、镜语的“疯狂”隐喻
  • 第二节 迷宫:新世纪中国悬疑犯罪片的空间美学
  • 一、谜:身体与死亡空间
  • 二、秘密:内在空间
  • 三、迷宫叙事
  • 第三节 城市空间
  • 一、悬疑电影叙事空间的形态:城市的出现
  • 二、城市身份与空间指涉
  • 第四节 犯罪悬疑电影中的“小镇空间”
  • 一、真实与虚构:建筑空间与影像空间
  • 二、小镇的空间意象与叙事表达
  • 第五节 空间与时间
  • 一、空间的隐喻
  • 二、时间的空间化
  • 第四章 中国悬疑犯罪片叙事美学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电影中的“情绪叙事”
  • 一、何为情绪叙事?
  • 二、情绪—身体,情动—行动
  • 三、创造情动真实
  • 第二节 梦境诗学
  • 一、方法论:诗的电影与电影诗学
  • 二、梦境诗学:叙事的诗意倾向
  • 三、叙事方式:断裂的文本以及“气口”
  • 四、蔓延的情绪:梦境诗学的表意特征
  • 五、多重指涉:套层辐射、人物形象符码化
  • 第三节 怀旧叙事
  • 一、想象与重构
  • 二、双主体的对视
  • 第四节 模拟文本
  • 一、改编与致敬
  • 二、注解与附录
  • 结语
  • 附录:票房数据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