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2千字
字数
2019-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是一个没有了爱欲的社会,爱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
内容简介
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
爱欲与他者密切相关,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
爱欲以超验性、彻底的独有性为前提。当今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同质化的地狱,而爱欲的经验不在其中。
个体的内在危机在于,一切事物均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从而毁掉了爱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无处可栖。
这是一个没有了爱欲的社会。
爱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重塑爱欲
-
忧郁症
-
承认“无能为力”
-
徒劳的生命
-
色情
-
想象力
-
爱欲政治学
-
理论之殇
展开全部
心灵能否了解自己的分裂,解救自己?
心理学上说每个人都有被看见的渴望,哲学上说我们需要 审视自己的生活。这些都关乎心灵作为主体的活动…… 事实上,我们做那些活动其实也是一种逃避,逃避生存的压力和对死亡的恐惧,如果我们真的去了解自己,我们愿意吗,愿意看见自己,然后被别人看见吗,一切知识存在的作用都在于此。了解到我们在逃避就可以使自己停止宿命 —— 恐惧的主宰。
爱欲之死:何以重塑爱欲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纯粹的爱已然站在了资本全球化世界所有规则的对立面。韩炳哲先生在此书中论述了 “他者” 对于纯粹之爱的意义并分析造成与 “他者” 隔绝的原因。纯粹之爱的最基本条件,即要求一个人有勇气消除自我,以便能够发现他者的存在。作者认为,导致爱情危机的不仅仅是对他者的选择增多,也是他者本身的消亡。当今世界,人们通过追求成功确认 “我” 的成绩而与 “他者” 分离,“他者” 就变成了 “我” 的参照物。这一奖赏性的逻辑将自恋的主体更加牢牢地编制在他的 “自我” 之中。然而,爱欲的对象却是他者,是个体在 “自我” 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爱欲需将主体从 “自我” 世界中拉扯出去,转移到 “他者” 世界。这个作为客体的 “他者” 会逐步入侵并打破主体的平衡,对于 “自我” 既是一场灾难,也是自毁、自灭的 “幸运”,最终通往自我救赎之路。唯有到无能为力之境,他者才有机会出现。功绩社会中,一方面爱屈服于强制的绩效和产出。性是绩效,性感是可以持续增加的资本,具有展示价值的身体等同于一件商品。但 “如果他者作为诸多性行为对象的其中之一被碎片化,他便不具备哲学意义上的人格(Person)”;另一方面,爱被当成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它必须制造出愉悦的感受,它应该是一种连续不断地感情和刺激,它必须免于受到伤害、攻击、打击等负面行为的影响。爱情因此被驯化成一种消费模式,不存在风险,不考量胆识,杜绝疯癫和狂迷,避免产生任何消极和否定的感觉。人们满足于追求同好者的那份舒适,放弃了对他者的渴望。被追求的是一种舒适的、最终缓慢沉淀在意识之内的熟悉感。超验性在当今的爱情中不复存在。黑格尔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向死而生,就只能成为劳作的 “奴隶”。爱欲的狂迷和疯癫状态是对劳作和徒劳生命的否定,因此将自己依附于徒劳生命的、劳作着的奴隶,不能拥有情欲的渴望和体验。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的生命”,是不畏死、不怕生命之凋零,是源于 “死亡的能力”。它能直面消极的部分,与消极共存,并将其包容在内。“纯粹积极的、由肯定性主导的地方,是不存在精神的。”“爱情的本质” 在于牺牲自我意识,将自我置于他者之中而导致忘我,而这种牺牲又使他能够回归自我。这种由人及己的和解式回归正是 “他人的馈赠”,“情欲的生命律动会淹没和放逐自恋式的、假想的身份认同,而又因其消极性而展示出向死的力量”。“只有一件事物、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矛盾性且具备容纳和接受这种矛盾性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有生命力的。” 新自由主义释放了自我和效率激励,形成了新的社会秩序,导致了爱欲的消亡。资本主义加速了社会的色情化进程,它将一切事物当做商品展出,爱情即被粗鄙化变成色情。作者认为,色情将这徒劳的生命示众,其吸引力在于 “将无生命力的性行为从有生命力的性爱中剥去出来”,它是情欲的对手,又亲手毁灭了性。色情升华了自我的自恋倾向,爱情则是 “双人舞”,它让世界从他者、从别处的视角中重生,它是去惯性化和去自恋化的,它打破和刺穿了同类和惯性世界的秩序。正如安德烈・布勒东曾赋予爱欲的无所不包的意涵:“唯一与人类和宇宙相称的艺术,唯一能够引导他胜过星辰的,是爱欲。” 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思考本身不是受爱欲驱动,不能探索 “无人之境” 和不可推算之事,那么它就只是一种 “徒劳的劳动”。当思考的目的变成将不可表达的、特应性的他者转化为可表达之物的时候,爱神扇动的翅膀才会强有力地触动它。基于数据的计算式思考,缺乏他者的抗力,缺乏爱欲的思考,仅仅是重复的叠加,缺乏爱欲的爱情也就缺乏了精神动力,会退化为 “单纯的感官性”。思考是具有否定性的、无法计算的,应当先于 “数据”,即业已存在之物而存在。支撑思考的是理论体系,即所谓的 “预先规定”。它超越了现有事物所具有的肯定性,并使其以不同于前的视角出现。这并非浪漫主义,而是思考的逻辑,贯穿着思考的始终。唯爱欲引领和诱导思想穿越无人之境,穿越独一无二的他者。最后,提一提最近热播的《玫瑰的故事》。很多人评论 “恋爱脑” 的玫瑰并不是独立女性,而我反倒觉得他们认为的应当永远理智冷静、毫不失控并非独立而是羸弱。他们着意强调的 “自我” 具有全然的 “积极性” 而毫无生命力,且不可让渡以致 “他者” 毫无进入的空间因而也得不到升华回归。另外一些人纵使也有可能因 “他者” 而牵绊情绪陷入回忆或假想,但因其缺乏对现实链接的拓展,那个受困的 “自我” 仍不曾创生对他者的 “爱欲” 而只是 “自恋”。
爱,破除一切
不能再同意!爱欲中包含一种彻底忘记自我、接纳他者的原始冲动,处于能够主动控制的范围之外。全然忘我的精神状态既是在宗教和哲学中被理解为神性的状态,也是正念心理实践中被鼓吹的方法。通过全然否定自我而制造出绝对的他者,才能让自己看到不同存在的可能性,突破过往生命的界限。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在爱欲中是充满激情、不畏一切规则的,也就呼应了韩炳哲所说的爱欲与政治的关联和作为 "我们" 去一起行动的可能。末章关于 "经历"vs"经验"、"知识"vs"认知" 等观点也极为强悍!喜欢!
- 查看全部22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