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更加信实的苏轼传,含有苏轼本人书画真迹等高清插图!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偶像!

内容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苏轼通达时入居中枢,为帝王师,为文坛领袖;落魄则屡遭迁贬,以致万里投荒,潦倒无依。这本传记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忠实而生动地叙写苏轼的人生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插图
  •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
  • 第一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 时隔三年,第二次远游,苏轼依然豪情万丈
  • 怀远驿中,风雨之夕,苏轼兄弟相对而坐,握手盟约
  • 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苏轼踏上征途
  • 下车伊始,苏轼便勤谨踏实地开展工作
  • 来到处处藏宝的凤翔,酷爱文物的苏轼恰似鱼儿得水
  • 抱着远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苏轼,时时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 第二章 世事维艰力难任
  • 宋朝统治者因势利导的必然选择,同时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 神宗锐意求治,富国强兵,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受命执政
  • 神宗与王安石,冲破一切障碍向前走,却犯下一个战略性错误
  • 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 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过一介书生,但苏轼却拥有巨大的舆论声势
  • 在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苏轼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
  • 每逢休假日,文同总是邀请苏轼一道写字作画
  • 文同“字画病”的话头启发了苏轼的灵感
  • 苏轼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 苏轼深感人心险恶,再也不愿在这是非之地待下去了
  • 七月,苏轼携带一家大小乘船离京
  • 苏轼一路上意兴阑珊,深深沉浸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 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
  • 苏轼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 每到赏花观潮之日,杭州城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 层出不穷的游宴活动中,苏轼留下无数浪漫的故事
  • 苏轼经常漫步名山古刹,与许多高僧结为至交,寻得心灵的安憩与慰藉
  • 杭州三年,苏轼尽心尽力,为民造福
  • 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
  • 来到向往已久的宜兴,一种亲切、安宁、恬适的感觉在苏轼心头生起
  • 送别陈襄,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词作
  • 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
  • 苏轼此时的词作虽与传统词作没有本质差别,但已表现出新的倾向
  • 苏轼启程离杭,杨绘、张先、陈舜俞等同船远送
  • 第四章 惟有悯农心尚在
  • 抵达密州任所,苏轼开始调查蝗灾受害情况
  • 身为一郡之守,苏轼认为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艰苦了许多,也寂寞了许多
  • 重读《庄子》,苏轼豁然开朗,开始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
  • 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 带着遗憾,带着依恋,苏轼离开密州,奔赴新任
  • 苏轼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战斗
  • 稍事休整之后,苏轼又未雨绸缪地筹划着加固防水工程
  • 石潭之行的所见所闻,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 这一时期,苏轼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逍遥写意
  • 似真似幻的梦境,使苏轼想起了许多许多
  • 不仅徐州本地的文人争相与苏轼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纷纷向他靠拢
  • 三月,朝廷令下,苏轼移任湖州知州
  • 第五章 柏台霜气夜凄凄
  • 沧桑往事引发的情感洪流,使苏轼陷入关于人生终极性问题的哲理思考
  • 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 一个周密的围剿计划,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出笼了
  • 苏轼浑然不知厄运已经逼近
  • 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 将近两个月的审讯中,苏轼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
  • 代表公道与正义的救赎活动在民间展开时,朝中也有少数士大夫仗义执言
  • 在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后,苏轼终于从幽暗的监牢里走了出来
  • 苏轼在御史台差役的押送下,启程前往黄州贬所
  • 第六章 吟啸徐行迎风雨
  • 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
  • 虽然出狱已近半年,受创的心灵依然悸痛不已
  • 苏轼所寻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救赎
  • 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使苏轼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 苏轼身边又簇拥了一大群年龄不等、地位悬殊、性情各异的朋友
  • 不少老友至亲,频频来信问候,甚至千里相寻,专程来黄州探望
  • 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
  • 一家人勤勤恳恳地过起了农家的日子
  • 深刻的乡土之恋是苏轼终身难解的情结
  • 苏轼对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达到了极致
  • 苏轼将道家珍爱生命的意识与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
  • 苏轼躲在书斋,著书立说,以期有补于世
  • 第七章 三咏赤壁成绝唱
  • 在自然的怀抱中苏轼无忧无虑,享受着官居时不可能拥有的自在与闲逸
  • 三月七日,苏轼在几位熟识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
  • 随着人生思考的逐步成熟,苏轼的书画艺术也日益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 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 《前赤壁赋》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坚持人生理想,超越苦难的心灵缩影
  • 空灵奇幻的《后赤壁赋》是对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
  • 十二月十九日,朋友们在赤壁之下摆酒设宴,庆贺苏轼四十七岁生日
  • 雪堂之中,高人满堂、奇士盈庭,三教九流如百川归海,一齐汇聚于苏轼的麾下
  • 春夏之间,苏轼卧病不出,闭门谢客,于是谣言顿起
  • 苏轼善于从普通生活中发现美感,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
  • 苏轼不仅享受着自然的慷慨赐予,而且享受着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和美
  • 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苏轼
  • 读过诏令,苏轼百感交集
  • 第八章 投老江湖终不失
  • 苏轼即将离开黄州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前来话别的人络绎不绝
  • 初入庐山,苏轼心中蓄满了惊叹与喜悦
  • 苏辙得知兄长正日夜兼程前来相会,心中充满了期盼
  • 应佛印禅师之邀,苏轼与参寥重上匡庐
  • 《题西林壁》与《石钟山记》是苏轼这一时期人生思考的艺术总结
  • 撇开纷繁的政见不说,对于苏轼的才华,王安石一直都非常欣赏
  • 在逗留金陵的一个月中,苏轼频繁地出入于半山园
  • 应老友滕元发之约,苏轼前往金山相聚
  • 上过《乞常州居住表》,苏轼一边等待朝廷回音,一边携家人缓缓北上
  • 收到朝廷准予常州居住的诏令,苏轼欣慨交加
  • 正当苏轼悠然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又接到了重新起用的诏令
  • 第九章 华灯飞盖寓京华
  • 元丰八年七月下旬,苏轼启程前往登州
  • 倏然而来,又倏然而去的海市,令苏轼想起了许多
  • 一条世人所渴慕的黄金大道已在苏轼面前展开
  • 苏轼的声望与日俱增
  • 荣华富贵的热闹场中,苏轼依旧过着恬淡简朴的生活
  • 在兄弟之情与天伦之乐的脉脉温情中,苏轼休息着疲惫的身心
  • 苏轼的机敏和才智,使他在歌筵酒席之上游刃有余
  • 苏门内部自由议论与自由批评之风,达到了坦诚无讳、畅所欲言的最高境界
  • 苏轼“为时”、“为天下”爱护和奖掖后进,赢得了弟子们衷心的敬仰
  • 苏轼兄弟和门人弟子,与王诜、米芾、李公麟等书画大家诗酒流连
  • 在洋溢着浪漫与自由气息的理想氛围中,苏轼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
  • 第十章 四任知州泽生民
  • 苏轼抛弃过去的偏见,成为免役法的坚定维护者
  • 苏轼当众嘲笑程颐,遗下无穷后患
  • 洛学弟子为老师报一箭之仇,引起元祐党争的公开爆发
  • 苏轼在党争的旋涡中进退维谷,一再以疾病为由请求外任
  • 苏轼对杭州挚爱依旧,决心尽自己的努力使山水增色,为民众造福
  • 在杭州父老强烈要求下,苏轼克服一切困难,全面治理西湖
  • 苏轼总是极为慎重地处理民间诉讼,尽可能做到国法与人情两相兼顾
  • 公余之暇,苏轼喜欢屏退侍从,独自漫游在西湖群山之中的丛林寺庙
  • 年华老去的悲哀中,苏轼心中充满了对仕宦生涯的深深厌倦
  • 尽管年过半百,饱经风霜,苏轼对国家与民众的挚爱丝毫也没有变得淡漠
  • 苏轼兄弟的进用,对具有个人野心的政客构成极大威胁
  • 自从来到颍州以后,苏轼生活恬适,心境平和
  • 短短半年之内,苏轼干了好几件大事
  • 苏轼抵达扬州,上疏朝廷请求宽免积欠,并毅然停办万花会
  • 苏轼入世愈深,对仕宦生涯愈觉厌倦,愈加向往世外桃源式的田园生活
  • 元祐八年九月三日,高太后去世,政局又将有大的翻覆
  • 苏轼在果断地整顿武备的同时,心情却是忐忑不安的
  • 第十一章 白头萧散谪岭海
  • 苏轼千里迢迢奔赴贬所,一路上,朝廷五改谪命
  • “悲欣交集”的心灵感受,使苏轼入世、出世兼而得之的初衷发生了改变
  • 苏轼于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抵达惠州贬所
  • 随时随地的自譬自解,使苏轼的精神不再焦虑、心灵自有安顿
  • 苏轼虽已看破名利权势,也无权签署公事,但没有放弃儒家的济世精神
  • 苏轼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把方外的慈悲与入世的事业结合在一起
  • 新居还未建成,家中又遭变故
  • 绍圣四年又一个不祥的四月,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 经过一番自譬自解,身处绝域的愁怀终于消散
  • 苏轼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非凡的自信和本领,把“地狱”变成“天堂”
  • 在精神的领域苏轼永远是富翁,他仍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 在荒蛮的海岛,苏轼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一个文化使者的角色
  • 在艰苦的环境中,苏轼勤奋创作,老而弥笃
  • 苏轼喜好陶渊明的诗歌,更喜好陶渊明的为人
  • 苏轼谪居岭海,至友知交纷纷来信来人,探问音信
  • 元符三年正月,朝廷政局又发生了大的变化
  • 第十二章 皇天后土同悲悼
  • 苏轼与秦观雷州相会,竟成永诀
  • 重登大庾岭,苏轼思绪飞转,诗潮泉涌
  • 苏轼为选择归老之地而犹豫不决
  • 建中靖国元年,士大夫舆论已在政治上普遍看好苏轼
  • 对于未来的出处进退,苏轼表现出一种随缘任运的心态
  • 经过万里跋涉,即将归老常州之际,苏轼却突然病倒了
  • 四方震悼,山河同悲
  • 结束语 浩瀚渊深赞“苏海”,流风余韵遗人间
  • 附录
  • 一 苏轼生平创作简表
  • 二 苏轼著作重要版本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6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了,今天是 2022 年五四,希望小王小小王有机会偶遇老王这些小笔记。用了大半个月,每天睡前读个几十页,慢慢地居然有点小期待,跟追港剧一样,既想看完,又怕看完,很有没有这么轻松随性的读书体验了。林语堂《苏东坡传》,是我读的第一本苏传。这两年突然挺感兴趣,又陆陆续续新找了几个版本在读。刚一想,全是台湾作家的。衣若芬的《陪你去看苏东坡》,是小女生的视野,可以伴游。蒋勋的《苏东坡与寒食帖》,算艺术解析,可以伴读。李一冰的《苏东坡传》,写得最详尽,以至现在还没读完 [捂脸]。这本《苏轼传》是大陆资深研究学者的作品,我觉得继承了解放初期大学者写普及读物的好传统,要言不繁,深入浅出,虽然偶有瑕疵,但韩潮苏海,略观全貌,挺适合当一本入门读物。所以我直觉小王以后应该会先看的这本。当然是 "以后",苏轼是中年人的朋友,青年节的小孩子们你们不急。P.S. 几个朋友让三本传记做个比较。我觉得吧,李版的是 "我注六经",严谨详实,林版是 "六经注我",风趣潇洒。这本是 "六经入门",通俗可亲 [呲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书但不完美

      书很好。但是有一些文字错漏,包括同系列的欧阳修传,出版社校稿不严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苏轼一生充满波折,大起大落,上到帝师将相,下到远贬慌迹之囚。文学造诣自不必说,米芾,黄庭坚之大家也俯首称师。读完此书更多感慨其为官之道,为政之勤,为民之亲。为官,他刚正不阿,敢讲话,讲真话。不怕政治树敌,只愿凭心而做。为政,他亲力亲为,多善调停,杭州通塞西湖,密州除蝗,就算远谪海南岛也为当地黎民普及生活常识,为民,他感同身受,无论下谪到哪座城市,他都能为当地百姓做点实事,做点好事。苏轼一生颠簸,隔三五年就无米下锅,他固然不贪不占,但当年身居高位,俸禄也是可观。估计文人理财却不是长项,怪不得苏东坡发明了无数美食,估计那也是无奈之举!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6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