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党史专家林蕴晖为纪念刘少奇诞辰120周年推出的力作。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范围胜利以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书本没有也不可能回答的问题。怎样正确对待中国资本主义?从1949年迄今六十多年的历史,由建设新民主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先后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本书主要论述了刘少奇对新中国道路的探索。把资本主义剥削与封建剥削严格区别开来,充分估计在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对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把农村两极分化的出现、资本主义的发展,看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的。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于这种阶级分化和社会分配不公,可以采取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去进行调节。如果企图人为地去阻止和压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将造成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这是刘少奇所阐述的关于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剥削的基本思想。 当我们把刘少奇关于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观点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去考察,不难看出它既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重要内容的深化,又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内容的认识基础。这就是站在毛泽东和邓小平之间的刘少奇,在探索新中国之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贡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一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战略部署
  • 1948年“九月会议”的初步规划
  • 刘少奇修改东北局草拟的提纲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 二 为毛泽东访苏“打前站”
  • 毛泽东访苏因故一再推迟
  • 1949年6月刘少奇率团访苏
  • 三 代理毛泽东主持中央工作
  • 历史形成的惯例
  • 千头万绪稳步推进
  • 四 刘少奇论新民主主义建设
  • 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构想
  • 没有民主化就没有工业化
  • 民主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剥削
  • 要长期保存富农经济
  • 毛泽东为刘少奇出题
  •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 五 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争论
  • 土改后农村出现的新问题
  • 党内高层的不同意见
  • 刘少奇的深入思考和意见
  • 毛泽东批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 山西省委《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报告
  • 华北局召集五省互助合作会议
  • 刘少奇对山西省委的批评
  • 六 关于工会工作方针的争论
  • 邓子恢论工会立场的二重性
  • 高岗论工会与行政的一致性
  • 刘少奇论国营工厂内部的矛盾
  • 七 毛泽东的思考与决策
  • 组织起来发展生产
  • 简单协作与新生产力
  • 第一个农业互助合作决议的出台
  • 李立三被戴了三顶帽子
  • 刘少奇去南方休养
  • 八 酝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 从现在开始过渡问题的提出
  • 斯大林赞同逐步过渡的办法
  • 总路线进一步酝酿和完备
  • 毛泽东作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
  • 刘少奇与毛泽东的理论共识
  • 九 协力推进农业互助合作
  • 邓子恢执掌中央农村工作部
  • 毛泽东批评“言不及义”
  • 停止发展、全力巩固方针的确定
  • 贯彻“停、缩、发”三字方针
  • 毛泽东批评“小脚女人”走路
  • 中共七届六中全会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 十 成功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
  • 和平赎买政策的确定
  • 由吃“苹果”到吃“葡萄”
  • 毛泽东要大家掌握自己的命运
  • 刘少奇阐述马列主义的基本点
  • 工商业者喜迎公私合营
  • 十一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
  • 毛泽东论“三大法宝”
  • 第一届全国政协的人士安排
  • 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
  • 过渡时期有两个联盟
  • 十二 第一部宪法和一届人大
  • 毛泽东主持起草宪法
  • 刘少奇作宪法报告
  • “叫同志多顺口呀!”
  • 十三 起步探索中国自己的路
  • 召开八大最初的指导思想
  • 刘少奇找中央各部作调查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 既要反右倾保守又要反急躁冒进
  • 走自己道路的最初设计
  • 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鼎盛时期
  • 从八大文献看民主会风
  • 八大党章未写入毛泽东思想的原委
  • 十四 对国际共运历史经验的总结
  •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 中共中央的最初反应
  •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 与各兄弟党的双边会谈
  • 波兰十月事件
  • 向苏共主席团善意进言
  • 苏联政府发表宣言
  • 支持苏联出兵匈牙利
  • 波匈事件引发的不同思考
  •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 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