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高等理科”探究自然规律及其应用前景,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和源泉,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

内容简介

“高等理科教育”主要研究高等理科领域的人才培养问题,是关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繁荣、社会创新迭代的基础。

本书是教育部高教司“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调研”课题的研究成果,基于对全国高等理科领域专家学者的调查,百余所高校数十万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案例访谈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理科教育发展现状、国际趋势、选拔机制和生源、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质量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绪论 “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调研”概述
  • 第一部分 不同视角中的高等理科教育
  • 第一章 学生视角中的高等理科教育
  • 第一节 高等理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和挑战
  • 第二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二章 专家视角中的高等理科教育
  • 第一节 高等理科教育的宏观问题
  • 第二节 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三章 国际视角中的高等理科教育
  • 第一节 理工科人才教育的基本概况
  • 第二节 理工科发达国家促进STEM教育发展的经验
  • 第三节 小 结
  • 第二部分 选拔机制与生源质量
  • 第四章 进入大学前的科学兴趣
  • 第一节 关于科学兴趣的研究
  • 第二节 分析科学兴趣养成的研究设计
  • 第三节 科学兴趣的现状
  • 第四节 初始科学兴趣对STEM课程成绩的影响机制
  •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五章 高等理科生源质量的质性研究
  • 第一节 生源质量的实证研究现状
  • 第二节 迥然不同的理科生源质量评价
  •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六章 高考录取方式与生源特征的定量研究
  • 第一节 高考录取方式特征
  • 第二节 理科生源质量特征
  • 第三节 理科生源高中特征
  • 第四节 理科生源家庭背景特征
  •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七章 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 第一节 国外高中到大学过渡项目及其实施效果
  • 第二节 “准大学生”对大学的了解及指导的需求
  • 第三节 “准大学生”如何度过高考后暑假
  • 第四节 “准大学生”高考后暑假生活的群体差异
  •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三部分 培养机制的定量研究
  • 第八章 高等理科人才分层分类培养
  • 第一节 高等理科人才分层分类培养的缘起及演进
  • 第二节 高等理科人才分层分类培养的现状
  • 第三节 高校分层分类培养对理科人才学业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九章 院校层次与学生能力增值评价
  • 第一节 高等院校层次影响学生能力增值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院校层次影响学生能力增值的理论和文献基础
  • 第三节 分院校层次和学科专业的学生能力增值
  • 第四节 高等院校层次对学生能力增值的影响
  •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十章 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
  • 第一节 大学生专业选择性别差异的背景和影响
  • 第二节 专业选择性别差异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高中文理分科与大学专业选择有关吗?
  • 第四节 女生更加偏好人文社科还是理工科?
  • 第五节 女生更加偏好理科还是工科?
  •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十一章 专业转换意愿与行为
  • 第一节 专业转换的沿革与发展
  • 第二节 专业转换意愿与行为的基本现状
  • 第三节 专业转换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四节 专业转换意愿及行为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的影响
  •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十二章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创新能力
  • 第一节 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校教学改革
  • 第二节 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
  • 第三节 教师行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模型
  • 第四节 学科间教学行为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差异
  • 第五节 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六节 教学行为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 第七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十三章 学生资助对本科学生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学生资助影响学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第二节 奖学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助学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奖学金数额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四部分 培养机制的质性研究
  • 第十四章 专业设置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专业的概念与分类
  • 第二节 我国高校理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 第三节 美国高校理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 第四节 日本高校理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十五章 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高等理科教育的特征
  • 第二节 中美高校理科教育课程的发展与变革
  • 第三节 中美高校物理学科课程设置的案例比较
  •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性启示
  • 第十六章 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
  • 第一节 小班研讨课的由来及其利弊
  • 第二节 大小班结合教学的实践与评估过程
  • 第三节 大小班结合教学的教学模式
  • 第四节 大小班结合教学的实施效果
  • 第五节 大小班结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十七章 建构卓越理科生科研参与的大学环境
  • 第一节 本科生科研
  • 第二节 有效的科研挑战
  • 第三节 有效的科研支持
  •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十八章 实践(实验)教学
  • 第一节 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国内外实践教学现状简析
  • 第三节 实践(实验)教学问题详述
  •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十九章 应用理科的历史与未来
  • 第一节 应用理科的由来
  • 第二节 应用理科的演变与发展
  • 第三节 应用理科教育的现状
  •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五部分 学生能力与就业
  • 第二十章 理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志趣发展的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大学需要关注学习兴趣到志趣的持续发展
  • 第二节 兴趣和志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
  • 第四节 数据分析结果
  •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二十一章 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 第二节 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影响机制
  • 第三节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模型
  • 第四节 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二十二章 专业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发展
  • 第一节 专业学习的非认知因素是什么?
  • 第二节 大学生专业学习非认知因素的群体差异
  • 第三节 非认知视角下大学生学业产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二十三章 可就业能力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可就业能力的缘起及发展
  • 第二节 高等教育影响力理论在可就业能力上的运用
  • 第三节 学生可就业能力的现状
  •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附录1 高等理科教育改革专家调研问卷
  • 附录2 高等理科教育改革学生调查问卷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