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7千字
字数
2018-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孟凡人作品:尼雅遗址与于阗史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分别就尼雅遗址与于阗历史、文字、政治制度和社会构成进行了论述。孟凡人对尼雅遗址的发现与于阗史的研究,为研究中原王朝与西域古国的关系、研究东西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资料。是作者多年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者的话
- 尼雅遗址研究
- 尼雅遗址概述
- 一、位置与地理环境
- 二、尼雅遗址考古简史
- 三、尼雅遗址的概况
- 四、佉卢文和汉文简牍的发现与研究
- 五、尼雅遗址的考古学研究
- 尼雅遗址考古学术课题构成略说
- 尼雅佉卢文简牍的年代与鄯善王统
- 一、尼雅佉卢文简牍年代诸说
- 二、尼雅N.V.xv号房址佉卢文简牍纪年的上限
- 三、N.V.xv号房址佉卢文与汉文简牍纪年的对应关系
- 四、尼雅佉卢文简牍中的鄯善王统与年代
- 尼雅佉卢文简牍所记人物组合与纪年构成略析
- 一、纪年简牍及其人物组合
- 二、以州长为线索的简牍组合及其纪年界限
- 四、籍帐简牍的纪年构成
- 五、其他可推知纪年界限的简牍
- 小结
- 尼雅59MNM001号墓的时代与新疆佉卢文资料年代的上限
- 一、59MNM001号墓概况及其时代的重要性
- 二、59MNM001号墓铜镜和残纸的时代
- 三、丝绸织物的时代
- 四、棉布佛画的时代
- 五、铜镜和丝绸等流入尼雅的时代
- 六、59MNM001号墓的时代
- 七、新疆佉卢文资料年代的上限
- 佉卢文简牍记载的鄯善行政建置与职官系统
- 一、鄯善王国的行政建置
- 二、鄯善王国的职官系统
- 卢文简牍所记“凯度多州”及“阿瓦纳”衙署方位考
- 一、凯度多州衙署对应的遗迹
- 二、N.V与N.XXIV遗迹关系刍议
- 三、毗陀阿瓦纳衙署对应的遗迹
- 四、N.I与N.V遗迹之比较和两者的关系
- 五、叶吠与阿迟耶摩阿瓦纳衙署对应的遗迹
- 六、余论
- 精绝王治所方位与精绝故址范围探析
- 一、N.XIV遗迹发现的汉文简牍及其时代
- 二、N.XIV遗迹的形制
- 三、N.XIV遗迹是精绝王治所故址
- 四、精绝故址地域范围初探
- 佉卢文简牍封泥无“鄯善郡尉”印文,西晋未设置鄯善郡
- 贵霜统治鄯善和于阗是依托佉卢文简牍臆想而虚构的假说
- 一、莫须有的鄯善第二王朝
- 二、贵霜与鄯善的关系
- 三、佉卢文简牍和鄯善王称号不是贵霜统治鄯善的证据
- 四、贵霜未统治过于阗
- 佉卢文简牍所记supiya人及其与婼羌的关系略说
- 一、 supiya问题的时代与族源苏毗说
- 二、与supiya相关的婼羌和婼羌国概说
- 三、婼羌国的方位
- 四、 supiya人是婼羌国的遗裔
- 五、吐蕃苏毗部落与supiya人无关
- 附录一 尼雅遗址出土汉文简牍录文
- 前言
- 尼雅汉文简牍录文
- 附录二 佉卢文汉文译名对照表
- 一、职官、行政区划和地名
- 二、人名
- 于阗史研究
- 汉至北魏时期于阗王统考
- 一、两汉时期的于阗王统
- 二、魏晋北魏时期的于阗王统
- 隋唐时期于阗王统考
- 一、汉文史籍记载的于阗王统
- 二、吐蕃占领期的于阗王
- 三、余论
- 五代宋初于阗王统考
- 一、国号、国王称号与族属问题
- 二、前三王在位的时间与年号
- 三、井之口泰淳天兴年号说难以成立
- 四、P3016号文书天兴年号不在李圣天朝
- 五、天兴、天寿年号的年代
- 六、王统世系
- 于阗国都城方位考
- 一、于阗国都城与河水的位置关系
- 二、文献记载的于阗都城及相关资料略析
- 三、买里克阿瓦提不是于阗国都城故址
- 四、约特干遗址概况及其性质诸说
- 五、约特干遗址当是于阗国都城故址
- 唐代于阗境内外交通概述
- 一、于阗西至疏勒之道
- 二、于阗西南至葱岭朅盘陀国之道
- 三、于阗北道和东道
- 四、于阗经且末至敦煌的沙州道(图24)
- 661号于阗佉卢文简牍与佉卢文《法句经》的年代
- 一、661号佉卢文简牍的共存关系
- 二、记载于阗的尼雅佉卢文简牍的时代
- 三、婆罗迷文传入于阗的时间
- 四、661号佉卢文简牍的年代
- 五、佉卢文《法句经》的年代
- 敦煌《粟特古书简》第二号书信的年代及其与661号佉卢文简牍年代的关系
- 一、第二号书信的年代诸说
- 二、第二号书信内容略析
- 三、第二号书信的年代
- 四、第二号书信与661号佉卢文简牍在年代上的关系
- 于阗汉佉二体钱的年代
- 一、汉佉二体钱的形制
- 二、汉佉二体钱的渊源
- 三、汉佉二体钱出现的社会背景
- 四、汉佉二体钱的年代
- 五、结束语
- 主要参考资料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