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1千字
字数
2014-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物志》是我国最早系统研究人的才能、个性及政治作为的著作。
内容简介
《人物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研究考察对象的专门著作。通过这部著作,刘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才思想,包括如何认识人才,如何发现人才,如何使用人才等。本书为《人物志》的注译本,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原序
-
九征第一
-
体别第二
-
流业第三
-
材理第四
-
材能第五
-
利害第六
-
接识第七
-
英雄第八
-
八观第九
-
七缪第十
-
效难第十一
-
释争第十二
展开全部
认识人才、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
每日一书:《人物志》。三国时期杂家大成者刘劭以人物为考察对象的专著,包括如何认识人才、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修己者得知以自观,用人者持之以照物。” 国学大师钱穆说 “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是一种很深的修养功夫。钱穆先生说:“我自己很喜欢刘劭此书,认为他提出‘平淡’二字,其中即有甚深修养功夫。在我年轻时读《人物志》,至‘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一语,即深爱之,反复玩诵,每不忍释;至今还时时玩味此语,弥感其意味无穷。”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赖奥克将《人物志》翻译成英文,取名为《人类能力的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帝景初二年(238),朝廷欲改祀太极中和之气。刘劭不同意改祀,主张祀六宗之气。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六宗者,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者也,《虞书》谓之六宗。” 刘劭在各方面所表现出的品格和才能,在夏侯惠推荐刘劭的表章中有精彩的概括。当时魏明帝下诏博求众贤,夏侯惠上表说:“臣私下看见常侍刘劭忠心耿耿,善于思考,擅长周密的谋划,凡是他糅合古制而创立的制度,都源流宏远。所以群臣上下都取自己和他相同的地方去斟酌比量。所以诚实的人佩服他的性情平和端正,清静的人敬慕他的深沉恬静为人谦让,擅长文字之学的人欣赏他的推理详尽而缜密,谙熟法律的人知道他的判断准确没有谬误,善于思考的人了解他的思想深刻而坚定,爱好文学的人喜欢他的著论文章,制定制度的人看重他的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筹划谋略的人赞美他的思维敏捷考虑精到。上面这些评论,都是这些人取与他们自己适合的长处而列举刘劭的局部小节罢了。臣屡次听到刘劭的清雅谈论,观览他的深刻议论,和他相处的时间越长,敬佩他的时间越久,实在为朝廷有这样的人才而感到惊讶。臣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应当参赞朝政大事,向陛下出谋献策,以使他和国道一起兴盛,这样的人才不是世间所常有的。” 人才的多样性要求人们认识承认各种人才的价值,以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人才选择的双向性,意味着不但用人者需要发现人才,人才也需要有自己对心目中 “明主” 的选择标准。尤其是到了三国鼎立形成以后,统治者如何发现使用人才,人才如何提高自身的才能和修养以适应当权者的需要,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正是在这种社会现实需要的背景下,才会产生《人物志》这样的关于人才的系统性理论著作。刘劭所说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敏锐,而是指人的最珍贵的自然本质。他把这种自然本质称为 “中和”,认为它能够调和出仁、智、忠、信、勇五种品德。“中和” 本质是人的德、才、能高度的协调和统一。刘劭又根据人才的表与里的关系,把人才分为不同的等级。他把人的精神、感情、筋腱、骨骼、气息、脸色、仪表、容貌、语言等九种外在的表现概括为 “九征”,把仁、义、礼、智、信概括为 “五常”,指出 “九征” 与 “五常” 的关系是表里关系,表里是否和谐以及和谐的程度,都影响着人才品第的高低。表里高度一致,达到中和的境界称作中庸,是最高品第的人才。表里大体上一致称作德行,较中庸次之。表里部分一致称作偏才,又次之。表里不和谐是人才的末流。木、金、火、土、水五行来比附人体骨、筋、气、肌、血,然后再把这些与仁、义、礼、智、信加以联系,“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刘劭还总结出 “八观” 的方法:1、观其夺救以明间杂;2、观其感变以审常度;3、观其志质以知其名;4、观其所由以辨依似;5、观其爱敬以知通塞;6、观其情机以辨恕惑;7、观其所短以知其长;8、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刘劭在《七缪》一章中指出了考察人才时容易产生的七种谬误:1、察誉有偏颇之缪;2、接物有爱恶之惑;3、度心有大小之误;4、品质有早晚之疑;5、变类有同体之嫌;6、论材有申压之诡;7、观奇有二尤之失。指出七缪的同时,又提出一系列避免的方法,第一,认识一个人不能只凭众人对他怎样评价。第二,不要只凭自己的好恶。第三,不要对人全面地肯定或否定。第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第五,认识同类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第六,不能忽视一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第七,考察人才既不能主观臆断独断专行,也不能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张。这些总结对于考察发现人才是有实践的指导意义的。在《流业》一章中,刘劭指出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都是人才。在《材能》一章中,刘劭又指出,担任高级职务的是人才,担任低级职务的也是人才。这就是说,人才是各种各样的,人才的能力也有大有小。人才既然类型不同,能力大小各异,因此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使他们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孔子曾把他的得意弟子归为四类,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为德行类;宰我、子贡为言语类;冉有、季路为政事类;子游、子夏为文学类。见《论语・先进》。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是百行之根本,培养性情的沃土。中和这种素质,必然是平淡无味的,只有清淡无味,五味才可以调和。多数人都是达不到中庸境界的偏才。偏才之人是各种各样的,他们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一种才能见长的人,他们的才能表现的同时,短处也同时存在。所以在发挥自己的长处的同时,要力戒短处的干扰,不要使长处变成短处。对人才不能求全,越求全越会失去人才,所以用人者用其仁去其贪,用其智去其诈,然后才能够群材毕至,好的措施惠及万物。
《人物志》
这本三国时期的人才学著作《人物志》主要内容:首先,本书介绍了它的时代和思想背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人才竞争,产生了《人物志》的政治经验。从哲学上,《人物志》对儒道思想、各派学说进行了兼容并包。为曹魏政权提供了统治术,也提供了政治合法性。然后,介绍了《人物志》的主要内容。在人才分类上,君主和圣人是不在讨论范围的。君主是用人者,圣人是无法发现的。能够使用的人才,按照政治特长,主要划分为道德卓越的清节家,善于制度革新的法家和擅长谋略的术家这三大类,在职业划分上,具体有 12 种。其中,有 1 项特长的叫偏才,有 2 项以上的叫兼才。对具体才能的观察方法叫八观,就是从思想动机、性格构成,一直观察到外在体貌、言谈表现。君主使用人才的诀窍,是根据形势需要,安排适当的位置,协调彼此的关系。就被使用者一方来说,懂得合理退让,是回避矛盾、以退为进的好策略。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