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8.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97千字
字数
2019-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究宦官政治的概念与形成,揭示宦官政治与中晚唐社会的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在中晚唐宦官政治这一颇具学术价值的课题上进行了深入而新颖的探讨,以神策军为逻辑切入点,分别以神策军的创建及其演进、宦官集团与内廷皇位之争、宦官集团与外廷官僚政治、宦官集团与地方政局为四个逻辑层面,逐层讨论中晚唐宦官政治的诸多表现。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继东晋“门阀政治”之后,皇权政治的另一种变态形式,也是永贞革新、牛李党争、甘露之变等一系列政治事件演进发展的逻辑主线。它由皇权政治中来,最终又回归到皇权政治中去,对五代及宋初政治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引言
- 第一编 神策军的创建及其演进
- 第一章 肃代时期的“天子亲兵”及其破坏
- 第一节 射生军及其地位
- 第二节 神策军入屯禁中及其第一次外镇
- 第三节 唐德宗建中、兴元间“制将”之用于征伐
- 第二章 京城禁卫体系的重建
- 第一节 神策军的重建及其“六军化”
- 第二节 宦官集团与北门禁军
- 第三节 京城南衙诸军的演变
- 第三章 京西北神策诸城镇的形成
- 第一节 德宗“复府兵之议”与神策军外镇
- 第二节 神策诸城镇之分布
- 第三节 京西北神策诸城镇之构造
- 第四章 神策军与中晚唐政局
- 第一节 元和年间神策军之用于征讨
- 第二节 神策军的腐化及其崩溃
- 第三节 唐末神策军的重建与败亡
- 本编总论: 神策军发展的轨迹及其历史地位
- 第二编 宦官集团与内廷皇位之争
- 第五章 德宪二朝皇位之争
- 第一节 贞元中太子之位的争夺
- 第二节 德宗弥留之际的斗争
- 第三节 王叔文革新及其失败
- 第六章 宪宗朝储位之争与宪宗之死
- 第一节 元和四年的立储问题
- 第二节 惠昭太子薨后的储位争夺
- 第三节 宪宗之死与皇储之争
- 第七章 穆敬文武四朝皇位的更迭
- 第一节 穆宗之死与敬宗朝皇位之动荡
- 第二节 文宗朝皇位之争
- 第三节 元和宦官的终结
- 第八章 武宣之际的宫廷政变
- 第一节 宦官仇氏家族与宣宗登基关系之推论
- 第二节 王才人暴薨之谜
- 第三节 郑后在会昌末宫廷政变中的作用
- 第四节 关于李德裕之贬死问题
- 本编总论: 宦官集团与宫廷政治
- 第三编 宦官集团与外廷政治
- 第九章 宪宗元和年间政治之变局
- 第一节 翰林学士制度的完善
- 第二节 枢密使与枢密院
- 第三节 元和党争
- 第十章 牛李党争
- 第一节 关于牛李党争概念的辨析
- 第二节 牛李党争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宦官集团与牛李党争
- 第十一章 李训、郑注集团与甘露之变
- 第一节 李训、郑注集团的性质
- 第二节 甘露之变前李训、郑注的活动
- 第三节 甘露之变
- 第十二章 内外大臣共治天下格局的形成
- 第一节 李德裕之相业
- 第二节 牛李党争的终结
- 第三节 内外大臣共治天下的形成
- 本编总论: 中晚唐外廷政治之演进
- 第四编 宦官集团与地方政局
- 第十三章 宦官监军制度的确立
- 第一节 唐前期的御史监军制及其崩溃
- 第二节 宦官充使边疆与宦官监军的起源
- 第三节 宦官监军的普遍化
- 第十四章 监军使及其组织结构
- 第一节 监军院组织结构
- 第二节 监军使的等级、迁转、俸禄
- 第三节 监军使职掌
- 第十五章 监军使与地方政局
- 第一节 贞元年间监军使与藩镇节帅的冲突
- 第二节 监军使与内廷宦官政治的联动
- 第三节 晚唐地方政局之一瞥
- 本编总论: 宦官政治在地方政局的发展及其异化
- 总论: 宦官政治与唐宋社会转型
- 一、 神策军与宦官政治的产生
- 二、 宦官政治视域下的宫廷政治
- 三、 宦官政治视域下的外廷政治
- 四、 宦官政治视域下的地方政局
- 五、 宦官政治的终结及其遗产
- 六、 中晚唐宦官政治的历史定位
- 附录一 中晚唐(肃宗至德元载后)宰相年表
- 附录二 唐代宦官两军中尉、枢密使、宣徽使年表
- 附录三 唐代宦官监军使年表
- 附录四 唐代宦官诸司诸使表
- 附录五 唐代宦官家族世系表
- 附录六 唐代宦宫宫名题衔品阶对照表
- 附录七 唐代宦官封爵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