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用户推荐指数
社会学
类型
8.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4千字
字数
2017-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世纪上半叶时局动荡的时期,造就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人。本书借由一个个知识人的片断,重新审视大时代下的个体生命。
内容简介
国家与民族的动荡不安,把所有学者抛进巨浪颠簸之中,把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心灵撕得四分五裂。在这些学者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吊诡、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雾中渐渐消失,学术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识与政治在彼此纠缠,理智与情感在相对角力。尽管说余音绕梁也可以“三日不绝”,但是“三日”之后呢?余音或成绝响,总会袅袅远去。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这些人中,有的融入历史的大动脉中,有的成了被遗忘的暗流。作者回顾他们的经历,探寻他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变”与“不变”,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本集中所纪念的前贤
- 一个佛教居士的忧思 ——读杨文会《佛教初学课本》
- 世间原未有斯人 ——沈曾植与学术史的遗忘
- 欲以“旧道德新知识”六字包扫一切 ——读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再说学术史的遗忘
- 阴晴不定的日子 ——1927年6月2日纪事
- 佚札留存在异乡 ——有关王国维致内藤湖南书信三通
- 王国维手稿本《殷虚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跋
- 最是文人不自由 ——读《陈寅恪诗集》
-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 ——读《陈寅恪集·书信集》的随感
- 万里之外总有人牵挂 ——有关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陈寅恪资料集》
- 学术的意味 ——学习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毕业论文上的评语及批注
- 徘徊到纠结:顾颉刚关于“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解 ——读《顾颉刚日记》随札之一
- 吾侪所学关天意 ——读《吴宓与陈寅恪》
- “刮骨疗毒”的痛苦 ——读《吴宓日记续编》
- 谋万国知识之沟通 ——现代学术转型时代的袁同礼与文献学
- 重读潘光旦 ——为《潘光旦文集》出版而作
- 不是旅行季节的旅行 ——读罗常培《苍洱之间》
- 学问的意义毕竟久远 ——读《周一良集》
-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1977年杨联陞回国记
- 重读杨联陞日记
- 黄河依旧绕青山 ——读黄仁宇回忆录《黄河青山》
- 看人如伊吕 ——贺庞公八十诞辰
- 遥知水远天长外 ——追忆金开诚先生
- 师友三十年 ——怀念章培恒先生
- 那一道不曾消失的风景 ——在往日书信中怀想朱维铮先生
- 附录一 运化细推知有味 ——关于20世纪30年代佛教研究史的随想
- 附录二 世家考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