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立足中国国情,从历史和比较的视野,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学术界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体系的演进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各个时期的重要学术成果、主要理论创新以及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贡献,并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的12个重点领域展开深入探讨。

本书视角独特、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全面客观反映了新中国70年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的历史变迁,是“三农”科研工作者、大学师生和政府决策者必备的一部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构建对传统小农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第二节 探索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农业经济理论
  • 一 丰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理论
  • 二 建立与发展农、轻、重关系的理论
  • 三 提出改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的学术思想
  • 四 引入价值规律改善农业计划管理的学术思想
  • 五 关于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学术探索
  • 第三节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 一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 二 探索构建市场化取向的农产品流通和贸易理论
  • 三 对农村工业化道路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
  • 四 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学术探索
  • 五 经济、社会、政治多维度下的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
  • 第四节 走向城乡融合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 一 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创新
  • 二 多理论工具下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研究创新
  • 三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性研究发展
  • 四 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性研究突破
  • 五 关于实施“三权分置”研究的理论创新
  • 六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研究争鸣
  • 七 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推进
  • 八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重要进展
  • 九 反贫困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
  • 第五节 结语
  • 第二章 农业增长研究
  • 第一节 农业地位变化
  • 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二 农业是生态保护的基础
  • 三 农业是文化传承的基础
  • 第二节 农业增长研究进展
  • 一 提高物质生产要素利用广度和强度的农业增长
  • 二 提高物质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农业增长
  • 三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的农业增长
  • 四 资源有效配置理论拓展
  • 第三节 农业增长研究的跃迁
  • 一 农业增长从超常规增长向常规增长跃迁
  • 二 农业增长从物质要素驱动向非物质要素驱动跃迁
  • 三 农业增长从部门封闭向部门融合跃迁
  • 四 农业增长从产出最大化向生产能力最大化跃迁
  • 第三章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 第一节 关于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研究
  • 一 既定生产关系下单一生产力视角的农业现代化内涵
  •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范畴内的农业现代化内涵
  • 三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农业现代化
  •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研究的演进
  • 一 农业现代化研究的起步阶段
  • 二 农业现代化研究的深化阶段
  • 三 农业现代化研究的开创阶段
  • 第三节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 一 改革开放前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二 改革开放后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探讨
  • 三 新时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
  • 第四章 粮食问题与粮食安全研究
  • 第一节 粮食短缺情况下保障粮食供应的研究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粮食问题
  • 二 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形成
  • 三 改革开放前发展粮食生产的研究
  • 第二节 粮食价格双轨制的探索
  • 一 对新中国首次出现的“卖粮难”研究
  • 二 废除粮食统购体制的探讨
  • 三 对粮食价格双轨制的研究
  • 四 粮食安全理念的引入及其影响
  • 第三节 放开粮食消费市场后引发的“谁来养活中国”的大讨论
  • 一 中国是怎样养活自己的回应
  • 二 关于粮食国内生产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
  • 三 关于国有粮食企业深化改革的研究
  • 四 20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安全概念的本土化
  • 第四节 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后粮食价格波动的研究
  • 第五节 新形势国家粮食安全的研究
  • 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 第五章 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研究
  • 第一节 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研究
  • 一 计划经济下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理论研究
  • 二 市场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理论研究
  • 三 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理论研究
  • 第二节 农业区划与布局研究
  • 一 计划经济下的农业区划理论研究
  • 二 市场经济下的农业区划理论研究
  • 第三节 农业产业组织研究
  • 一 计划经济下的农业产业组织理论探索
  • 二 市场化进程中的农业产业组织理论发展
  • 三 农业产业融合中的产业组织问题研究
  • 四 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理论研究
  • 第四节 乡镇企业发展研究
  • 一 改革开放前的社队企业研究
  • 二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研究的进展
  • 第六章 农业经营组织与制度研究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农业经营组织与制度的研究脉络
  • 一 农业合作化道路之争
  • 二 农业合作化进程研究
  • 三 人民公社建立和完善的研究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农业经营组织与制度研究
  • 一 家庭承包制的确立
  • 二 建立统分结合新机制
  • 三 关于未来农业经营组织与制度的选择
  • 第三节 农业经营组织与制度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 一 研究方法的完善
  • 二 实践认识的深化
  • 三 理论观点的创新
  • 第七章 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研究
  • 第一节 计划经济下的农业支持保护理论
  • 一 计划经济时期农业支持保护的主要理论
  • 二 计划经济时期农业支持保护的具体实践
  • 三 计划经济时期农业支持保护的理论变化
  • 第二节 市场化进程中的农业支持保护理论研究
  • 一 对计划经济的农业支持保护的理论修正
  • 二 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认识形成
  • 三 市场化进程中农业支持保护的理论变化
  • 第三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农业支持保护理论研究
  • 一 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基本建立
  • 二 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丰富与完善
  • 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四 中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理论探讨
  • 第四节 中国农业支持保护理论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 一 中国农业支持保护理论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 二 中国农业支持保护理论研究的讨论
  • 第八章 农地产权制度研究
  • 第一节 农地产权制度的含义
  • 第二节 建立集体所有制
  • 一 “耕者有其田”具有重要的时代使命
  • 二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农地集体所有制的曲折探索
  • 三 农地集体所有制的讨论
  • 第三节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标志着农地产权制度理论迈上“两权分离”的重产权轻所有权的发展道路
  • 二 不断驻足土地所有制问题的讨论与争鸣
  • 第四节 强化产权稳定性
  • 一 延长承包期限
  • 二 禁止土地调整
  • 三 推进确权登记颁证
  • 第五节 实行三权分置
  • 一 农地“三权分置”是农地产权制度顺应社会实践发展的理论创新
  • 二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仍处在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中
  • 第六节 建立农地流转市场
  • 一 建立农地流转市场是农地产权可转让性的内在要求
  • 二 农地流转合约的研究是农地产权制度研究的深化
  • 第七节 结论与讨论
  • 第九章 农村金融研究
  • 第一节 农村金融研究的起步与停滞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关农村金融的主导思想和观点
  • 二 国家农贷在促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农村金融理论借鉴与经验总结
  • 一 对国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 二 回顾和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 三 农村金融理论的初步总结与学科建设
  • 第三节 探寻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 一 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与农村资金外流
  • 二 金融抑制与深化
  • 三 农信社体制改革
  • 四 信贷扶贫
  • 第四节 构建中国农村金融理论与制度
  • 一 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 二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农村金融市场建设
  • 三 农村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探索
  • 四 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 五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和脱贫的作用
  • 第十章 农村反贫困研究
  • 第一节 发展减贫理论
  • 一 共同富裕思想与人民公社制度
  • 二 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
  • 三 开发式扶贫
  • 四 人力资本投资
  • 第二节 扶贫攻坚理论
  • 一 小康社会思想与扶贫攻坚
  • 二 扶贫攻坚的举国体制优势
  • 三 改革开放、人权进步与扶贫攻坚
  • 第三节 精准扶贫理论
  • 一 贫困识别偏差与精准识别
  • 二 从区域瞄准到精准扶贫
  • 第四节 综合性反贫困战略研究
  • 一 从区域开发战略转向以贫困人口为中心的战略
  • 二 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的结合
  • 三 “三轨制”反贫困战略
  • 四 生态保护的反贫困战略
  • 第五节 贫困定义与测量研究
  • 一 贫困定义研究演进
  • 二 贫困标准研究
  • 三 贫困测量研究
  • 第十一章 生态经济研究
  • 第一节 生态经济研究前期的理论探索
  • 一 森林资源保护及林业发展
  • 二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及路径
  • 第二节 生态平衡理论的主要创新
  • 一 生态平衡理论形成的背景
  • 二 对生态平衡内涵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 三 对影响生态平衡因素的认识
  • 四 对实现生态平衡路径的探讨
  • 第三节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新
  • 一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形成的背景
  • 二 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必要性的认识
  • 三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建立
  • 四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背景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
  • 第五节 绿色发展理论的创新
  • 一 绿色发展理论形成的背景
  • 二 绿色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
  • 三 绿色发展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工具
  • 四 农业绿色发展理论
  • 第十二章 城乡关系研究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消除城乡对立研究
  • 第二节 1979—2002年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 第三节 2003—2012年城乡统筹与一体化研究
  • 第四节 2013年以来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 第十三章 乡村治理研究
  • 第一节 乡村治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与方法
  • 一 乡村治理研究的核心逻辑
  • 二 乡村治理研究的现实观照
  • 三 乡村治理研究的方法问题
  • 第二节 传统农村社会性质研究
  • 一 传统农村社会的性质
  • 二 文化传统与乡村治理
  • 三 熟人社会理论与乡村社会结构研究
  • 第三节 乡村治理的公正性目标研究
  • 一 社会治理中的平等与效率兼顾目标
  • 二 农村社会稳定研究
  • 三 农村社会公正的保障机制对策研究
  • 第四节 乡村民主自治研究
  • 一 关于乡村自治历史的研究
  • 二 关于乡村自治选举效能的研究
  • 三 关于乡村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的研究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