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1千字
字数
2020-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剖析古代碑志文批评,挖掘传统文学观念和审美变迁。
内容简介
碑志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从东汉时期盛行于世,其创作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碑志文创作与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兴衰更迭以及思潮变迁密切相关。碑志文批评发展演进的历史,折射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也折射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迁。本稿将碑志文批评置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历史长河中,对其产生、发展、演进的历程进行深入剖析,力求客观、公允地梳理出一部碑志文批评发展的历史。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注重既有的理论批评资料,还深入、细致地从作家创作本身挖掘其文体主张与理论;不仅注重那些知名的学者,还发现了以往不被批评史研究关注的学者,如孙琮、储欣、林云铭等,以及一些以曲论、诗论、词论等名世的学者,如李开先、沈德潜、谭献等,发掘他们独到的文章观念。因此,本稿不仅补充了中国碑志文批评史研究的空白,还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基金
- 序
- 引言
- 第一章 先秦两汉的碑文批评
- 第一节 礼乐文明统摄下的铭文批评
- 第二节 颂美文学背景下的铭文与碑文批评
- 一、李斯的刻石文
- 二、《礼记·祭统》论铭
- 三、刘熙《释名》中铭与碑的分野
- 四、蔡邕的碑文观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碑志文批评
- 第一节 魏晋南朝的禁碑政策
- 第二节 魏晋的碑文批评
- 一、曹丕与曹植
- 二、陆机与陆云
- 三、挚虞与李充
- 第三节 南北朝的碑文批评
- 一、乐蔼、沈约与任昉
- 二、萧统、萧纲、萧绎与刘孝绰
- 三、赵逸与庾信
- 第四节 《文心雕龙》中的碑文批评
- 一、碑文的源与流
- 二、碑文与其他文体的关系
- 三、碑文作家作品论
- 四、碑文创作的原则
- 五、碑文创作的美学标准
- 第三章 隋唐五代的碑志文批评
- 第一节 隋与唐初的碑志文批评
- 一、李谔与刘知幾
- 二、王勃与张说
- 第二节 古文运动先驱者的碑志文批评
- 一、李华
- 二、独孤及与梁肃
- 第三节 中晚唐的碑志文批评
- 一、韩愈与李翱
- 二、白居易与元稹
- 三、杜牧、皮日休与陆龟蒙
- 四、李商隐与《旧唐书》作者的碑志文主张
- 第四章 宋元的碑志文批评
- 第一节 北宋初期的碑志文批评
- 一、孙何
- 二、石介
- 第二节 欧阳修的碑志文批评
- 一、欧阳修的史学观与文学观
- 二、欧阳修的碑志文观
- 三、欧阳修碑志文观与史学观、文学观的关系
- 第三节 北宋中后期的碑志文批评
- 一、王安石
- 二、苏轼
- 三、曾巩
- 四、张表臣
- 第四节 南宋的碑志文批评
- 一、陆游、洪迈
- 二、朱熹、黄震
- 三、罗大经、杨东山
- 四、吴子良、陈模
- 第五节 金与元的碑志文批评
- 一、李淦、王若虚
- 二、元好问、潘昂霄
- 三、程端礼、陶宗仪
- 第五章 明代的碑志文批评
- 第一节 《文章辨体》与《文体明辨》
- 一、吴讷与《文章辨体》
- 二、徐师曾与《文体明辨》
- 第二节 唐宋派及明中叶的碑志文批评
- 一、唐顺之、归有光
- 二、茅坤
- 三、李开先、王世贞
- 第三节 明晚期的碑志文批评
- 一、朱荃宰与杜浚
- 二、陈懋仁
- 第六章 清代的碑志文批评
- 第一节 明清之际两大思想家的碑志文批评
- 一、黄宗羲
- 二、顾炎武
- 第二节 康熙年间的碑志文批评
- 一、孙琮
- 二、林云铭
- 三、储欣
- 四、王之绩、张谦宜、何焯
- 第三节 桐城派的碑志文批评
- 一、方苞
- 二、刘大櫆
- 三、姚范
- 四、姚鼐
- 第四节 阳湖文派与湘乡派的碑志文批评
- 一、恽敬
- 二、李兆洛
- 三、曾国藩
- 第五节 清代文论家的碑志文批评
- 一、沈德潜
- 二、孙梅
- 三、谭献
- 第六节 清代史学家的碑志文批评
- 一、赵翼
- 二、章学诚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